膳食結構中的乳制品攝取問題,并對解決方案展開深入探討。 ?
2018年中國人奶商指數報告發布現場
?
據悉,本項 調查于2018年初啟動,由零點有數調查承辦。通過行業研究、專家研討等形式確定了指標體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調查覆蓋全國20個城市,共回收有效樣本4136個。報告中**提出了奶商(MilkQuotient的概念,用來評價中國人正確認識和食用乳制品的能力,反映國民健康素養水平。
?
意識高、知識少、行為差,中國人奶商僅為60.6分
?
結果顯示,2018年中國人奶商指數得分僅為60.6分,勉強合格,指標總體水平不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意識水平高,知識和行為水平低”是一個很明顯的特征。決定奶商的三個維度中,喝奶意識得分超過了80分(82.5分,達到了良好水平,但喝奶知識(53.4分和喝奶行為得分(48.6分雙雙不及格,成為奶商指數的“軟肋”。“雖然,中國老百姓在健康意識中對喝奶有所認識,但問題也很明顯,一方面,公眾不知道如何正確食用乳制品, 更重要的是,還沒能形成生活習慣。只有加強科普教育,才能改變這種現狀。”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吳秋林在本次發布會上表示提升國民健康素養的任務還很艱巨。
?
量不足、種類少、奶齡短,是中國人喝奶的核心問題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建議中顯示,正常成年人每人每天應攝入300克牛奶或相當量的乳制品,但很多人對這個數字并不熟悉。本次調查顯示,僅有43.1%的公眾知道每天的喝奶量要達到300g及以上,真正能夠達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有22.5%;根據調查顯示的比例推算,甚至有超過5000萬人從來不喝牛奶,喝不習慣、不喜歡牛奶的口感和味道是與牛奶“絕緣”的主要原因。同時,老百姓食用的乳品結構明顯單一,能把乳制品認全的不足1/4;且大多數人只喝牛奶或酸奶,經常食用其他乳制品的人不足20%。中國人普遍認為嬰幼兒和老人才需要喝奶補充相關營養,僅有四成中國人認為一生都要喝奶,“奶齡”很短,“奶齡比”低至7%(喝奶年數與年齡比值 。
?
對乳制品的營養和種類認知缺乏,是公眾食用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
“長期喝奶習慣差,是導致骨質疏松的罪魁禍首,并增加慢性病罹患風險。”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陳偉解讀“奶商低”的疾病風險時還表示:“應該讓公眾全面認識喝奶的益處,從而激發喝奶行為。事實上,乳制品除補鈣之外,還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控制體重、幫助長高等方面益處明顯。”
?
針對兒童成長發育中對乳制品的需求,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潘慧建議:“兒童身高發育所需的營養素集中于動物性食物,包括肉、蛋、魚及作用重要的乳制品,均衡營養,這些能讓孩子充分發揮生長潛能,并*終改善成年后的身高,這其中媽媽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強化對媽媽人群的教育,培養她們正確的意識與習慣。”
?
國際先進經驗顯示,鼓勵多元攝入乳制品,也是保證日常喝奶量的有效方法。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在接受采訪時說:“乳制品是獲取全面營養的高效途徑,是國民健康‘膳食餐盤’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乳制品食物如牛奶、酸奶、奶粉,不僅可以喝進去也可以配合在其他食品里吃進去。公眾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身體狀況搭配選擇。”對此,國際乳品聯合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宋昆岡則表示認同,中國市場普遍存在的消費升級對乳制品行業提出更深層要求,面對國人潛在的產品多元化需求,我們市場上近年上市的諸如零乳糖等差異化產品就是有益的嘗試,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致力于豐富產品種類,鼓勵并支持乳制品企業研發更多元產品,讓更多消費者獲益。
?
從自己做起,堅持科學膳食“四個一”法則
?
“要想身體好,堅持每天1個雞蛋、1斤牛奶、1小把堅果、1副撲克牌大小的豆腐”,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身體力行、提出的健康理念中,他一直在給大家推薦膳食營養“四個一”法則,倡導國人要提高健康素養,應從自身做起,包括每天喝“1斤牛奶”的實際行動。
?
提高中國人奶商也是提高健康素養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文京表示,加強科普教育才能提升我國國民健康素養,而奶商指數則是教育成果與素養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他呼吁社會各界聯手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讓國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國2030”帶來的獲益。
?
另據了解,作為世界前十大乳企之一,荷蘭皇家菲仕蘭一直在通過多元的健康素養教育活動推動國民營養膳食結構的提升。中國**副總裁楊國超在發布會上表示,荷蘭皇家菲仕蘭將繼續加大開發和引入符合中國老百姓需求的產品,豐富中國家庭餐桌上的乳制品;同時攜手行業權威機構和合作伙伴,傳遞國際先進經驗,切實開展乳品科普教育,為中國人的健康體質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