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的謠言,90%傳謠量來自手機端和網絡。 ?
? ? 據業內人士稱,近年來, 食品安全領域已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不僅混淆視聽,給消費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更容易對產業造成沖擊,有時候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
?
? ? 作為食品的源頭,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輿情監測數據顯示,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負面報道中,近半是謠言和傳言。因此,市民和消費者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盲目跟風,以訛傳訛。
?
? ?? 食品謠言無中生有亂視聽
?
? ? “食品網絡謠言制造者無中生有,捏造事實,擾亂人心,應得到法律的嚴懲!”一說起食品謠言的危害,在西安市勞動南路附近經營燒烤的劉先生義憤填膺,深惡痛絕。2014年巴西世界杯,他和朋友在東郊田家灣合伙經營燒烤店,光賣小龍蝦一項,一個月就掙了6萬多元。今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他如法炮制,添加了十幾臺桌椅板凳,并在晚上設置大屏幕,讓食客一邊用餐一邊看足球賽直播。為了滿足食客的需求,搶到先機,他提前動手給炭市街水產市場的一個老板預交訂金,提前預訂了一個月的小龍蝦和扇貝、生蠔等食材,滿懷信心,準備借著足球世界杯賽期,賺個盆滿缽滿。
?
? ? 不料,等到6月14日世界杯開幕,劉先生所經營的燒烤店,羊肉、羊筋、烤魚、扇貝、生蠔等賣得都不錯,唯獨他*看好的小龍蝦,無論是麻辣味的,還是五香味的,都很少有人問津,造成嚴重滯銷。這邊小龍蝦賣不出去,那邊水產經營戶王老板按原計劃從南方把小龍蝦空運回來,每天催他去取貨,燒烤店的水池水柜,都成了蝦的王國蝦的世界,那么多蝦擠在一塊,生存非常困難。眼看著小龍蝦一只只慢慢死亡,弄得他焦頭爛額,心疼不已,只能提前和供貨商王老板解除供蝦合同,按合同違約金需支付2萬元。看在多年老顧客的面上,王老板只收了他1萬元的違約金。
?
? ? 劉先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剛開始以為是店里剛換了廚師的緣故,可到別的燒烤店一打聽,今年夏季小龍蝦銷售均遭到挫敗,有的大店比他損失還大。究其緣由,就是緣于互聯網、手機微信圈轉發的《小龍蝦的致命真相:你可能永遠不知道》、《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卻還被蒙在鼓里》等文章,這些微信微博危言聳聽地稱小龍蝦就是導致“醬油尿”又稱“橫紋肌溶解癥”哈夫病(HAFF的罪魁禍首。在世界杯開始前的6月10日,網上就曾流傳關于小龍蝦的謠言,先后在朋友圈刷屏。統計顯示,短短13天時間,關于小龍蝦的謠言就多達688篇。等到新聞媒體開始辟謠時,許多人仍是半信半疑,結果,直到7月15日,世界杯落下帷幕,小龍蝦的銷量一直處于低迷期,劉先生大致估算了一下,刨去1萬元的違約金以及人工成本,他們經營一個月賣小龍蝦,不但沒賺一分錢,反倒賠了不少錢。
?
? ? 其實,這種食品謠言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今年夏季西瓜剛上市時,就有好事者搬出多年前流傳的西瓜打甜蜜素的謠言,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電腦合成的圖片,言之鑿鑿,說“買西瓜盡量買外地產的,西安本地有人給西瓜打‘甜蜜素’,一旦食用會給人體造成危害”。一些人信以為真,對夏季消暑美食西瓜產生抵觸情緒,直接影響到本地西瓜的銷售。而實際情況卻是,該謠言2012年就曾出現過,每逢西瓜熱銷季節就會死灰復燃。
?
? ? 小龍蝦不能食用、給西瓜打甜蜜素的謠言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已成網絡謠言的重災區,據今年全國食品安全周期間發布的《2017年食品造謠治理報告》顯示,微信是食品謠言傳播的主平臺,占比達72%;其次是微博,占比達21%。兩者加起來有90%的傳播量,成為食品謠言傳播的主渠道。食品謠言的發布、傳播,不僅給消費者造成恐慌,更容易對產業造成沖擊,有時候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
?
? ? 食品謠言緣何屢屢刷屏難禁止
?
? ? “大米是塑料做的,有人在面條里加‘膠’,聽說黃瓜用激素增肥,不良商家用病死牲畜攪碎做火腿,柚子和藥物同吃猝死,肉松餅是棉花做的”。近年來,食品謠言時有發生,屢禁不止。2017年食品謠言甚囂塵上,共有十八條之多。
?
? ? 2018年,隨著季節的變化,毒草莓、給西瓜打針、小龍蝦不能食用的謠言又接踵而至,令人防不勝防。
?
? ? 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相關人員分析總結說,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具備三個特征:一是標簽化,謠言普遍帶有“致癌”、“有毒”、“激素”這樣的標簽,用夸張詞語吸引眼球。有的食品安全謠言利用民眾恐懼訴求和道德綁架,強調后果嚴重,在傳播時多利用煽動色彩濃的詞匯,如“緊急”“震驚”等,沖擊力較強。二是視覺化,“塑料米”謠言只是把相關圖片移花接木,“避孕藥葡萄”謠言則是以小視頻呈現,越來越傾向于視覺化的表現手段,讓謠言看起來更“真實”。三是社交化,微信微博等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是目前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第四,有的謠言以“善意提醒”為名,利用公眾的從善心理,讓人放松警惕;不少打著“科學實驗揭秘”“有圖有真相”“權威人士透露”等幌子,混淆視聽,嘩眾取寵。
?
? ? 對于食品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的不良動機,西安社科院研究員王國琪觀察分析認為:**,是為了出名當網紅。有些年輕人、網絡大咖,為了追求好玩尋找刺激,故意編造傳播一些所謂的食品安全信息,提高自身知名度,爭當“網紅”。第二,是利益的驅動,不擇手段。一些個人或機構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賺廣告費,昧著良心,編新聞說假話。而一些自媒體則利用公眾對生命健康、公共事件等問題的關注度,給部分謠言包裹上“養生”“公共安全”等外衣,以吸引更多的閱讀量和粉絲量。第三,不明真相,盲目跟風。食品謠言的傳播者,有的為了好奇,有的出于所謂的“好心”,結果,無意中成了謠言的幫兇。
?
? ? 謠言迅速發酵造成的損失難以彌補
?
? ? “在互聯網已經高度普及的今天,網上食品安全謠言擾亂社會信任,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影響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對社會和諧穩定產生威脅。”去年4月17日,在國家食藥監總局舉行的通氣會上,該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說,近年來,人們對問題食品的“前車之鑒”警惕性*高,稍有“風吹草動”就繃緊了神經,網上一旦出現與食品相關的傳言,人們的擔憂心理及敏感神經馬上就被觸動,謠言就會迅速發酵,進而擾亂百姓的消費判斷,損害行業發展。
?
? ? 據媒體報道,2015年曾經傳出“毒草莓”謠言,致使當年全國多個地方的草莓滯銷。其中,北京昌平區的草莓日銷量下降82%,銷售價格下降一半多,兩周時間損失2600余萬元。2017年初,一段時長2分鐘的關于“塑料紫菜”的謠言,曾讓晉江紫菜行業損失近1億元。
?
? ? “食品謠言”,一旦散布就會呈“病毒式”“裂變式”傳播,一方面給相關生產行業帶來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增大了社會的信用成本;另一方面由謠言引發的恐慌情緒,也嚴重干擾了公眾的正常生活。
?
? ? 采取多種措施遏制食品謠言
?
? ? 近日,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十大熱度*高的食品謠言。其中,51歲以上人群*容易“上當”。專家表示,消費者容易聽信謠言,一方面是專業知識有限,難以甄別。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誤導公眾的認知。對此,公眾應警惕朋友圈中的不實信息,若有疑問可上權威機構官方公布的信息查詢渠道求證,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損害。
?
? ? “2017年,曾傳播過一個關于‘避孕藥噴防腐劑’的謠言視頻,把原本用于降溫而噴施的清水說成是防腐劑,導致當地蜜桃大量滯銷。*后,這位貨車司機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陜西天時法律咨詢服務公司主任、律師張衛坦言,網絡謠言是網絡世界里的一個毒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均對網絡謠言有相關規定,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實施,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傳播虛假消息,造成嚴重后果的,*高將被處以七年有期徒刑。上邊這個案例向人們敲響了法律的警鐘,網絡上不可放任自己的行為。
?
? ? 面對各類食品安全謠言,陜西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對該局官方網站進行升級改版,該網站已成為公眾、媒體、科研人員獲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信息的“**平臺”。此外,全省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已開通400余個微信公眾號,建立起食品安全微信宣傳網絡。
?
? ? 據悉,今年上半年,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通過網站、微信、微博等多種載體發布了500余條食品藥品安全科普信息,得到了群眾的廣泛關注和轉發。截至目前。全省藥監系統共發布食品科普信息15萬條。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加強與相關部門、媒體協作,建立謠言批判平臺;并加強與公安、網信等部門的聯系,對一些社會影響大的謠言,加大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