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2018年全國 食品安全宣傳周將于7月17日正式啟動。今年宣傳周的主題為: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讓生活更美好。食品安全關系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是政府、企業、社會共同的追求。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一方面要嚴字當頭,落實“黨政同責”,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讓人民吃得放心;另一方面要德法并舉,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推動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社會管理和綜合治理思路,激發和釋放全社會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巨大潛能,構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為全景展現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情況,本報特別推出“2018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特刊”,敬請關注。
?
無籽葡萄蘸了避孕藥系謠言,榴蓮與牛奶同吃致死屬虛構,西瓜與桃同吃會中毒沒有科學依據……這是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食藥輿情》周報近期針對夏季可能出現的水果類謠言進行的“ 預防式辟謠”。從去年開始,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加強了對食品領域熱點問題的研判,與網信等部門建立了謠言治理聯動機制,預判謠言炒作熱點,把握關鍵節點和重要環節,大力開展“預防式辟謠”,讓真相跑在謠言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的 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工作已初具成效,正在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但仍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亟待進一步強化政府、行業、科技界、企業、媒體和 消費者之間的共治,合力推動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深入開展。
?
食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表示:“近年來,在食品界的共同努力下,相關食品安全輿情熱點密度減少、熱度降低,食品安全態勢整體穩中向好。”
?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布的“2017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顯示,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在全國范圍內共組織食品抽檢23.33萬批次樣品,總體平均抽檢合格率為97.6%,比2016年提高0.8個百分點。抽檢結果顯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持續穩中向好。具體表現在四大方面:大宗消費食品整體合格率保持高位;大型生產經營企業樣品抽檢合格率持續提升;嬰幼兒配方食品合格率又有提高;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逐步減少,其中相關部門已連續9年未在嬰幼兒配方乳粉中檢出“三聚氰胺”,也連續4年未在蛋制品中檢出“蘇丹紅”。
?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衛生部門堅持發揮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對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科學支撐作用,加強與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和技術機構的溝通與合作。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224項,涉及食品安全與營養指標近2萬項,基本覆蓋日常消費的食品品種。
?
我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也日益完善。據介紹,目前,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普遍推行了良好操作規范,5000多家食品企業建立了誠信管理體系,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更是實現了產品****可追溯。
?
由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
?
“近年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風險交流體系形成有效的科學積累,促使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從以危機應對為特征的‘熱點解析’轉向以風險預防為特征的‘預警提示’,這種變化體現了我國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管理更加主動、從容,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也更加順暢。”孟素荷說。
?
針對治理難度*大的網絡食品謠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成功地打出“組合拳”,取得明顯效果:加大信息主動發布力度,2017年共發布辟謠信息85條次,及時準確地澄清了謠言;建立了涵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3960余個食品藥品監管系統的微信號、頭條號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建立的食品藥品辟謠數據庫已收錄3萬余條次數據,可對“舊謠重炒”類謠言實現24小時內快速批駁。
?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指出,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提升主要體現在“實力提升、監管到位、共治顯效”方面: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消費者維權、社會監督有效運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顯著提升,初步形成以國家監測機構為龍頭,逐步向省、市、縣各級延伸的完整監測體系;食品安全數據庫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目前已經形成了全國聯網的食品安全數據庫體系;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含食品安全科普效果明顯。
?
共治共享提升治理效能
?
雖然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已取得不少成績,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信息不對稱’是導致這方面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主要表現為:監管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食品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食品安全規制中,各主體如食品生產經營者、監管者、消費者、科學工作者、媒體等與各層面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亟待引起高度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表示。
?
陳君石認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破解之道在于政府、企業、社會“科學共治”。即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開機制,確保監管機構、社會組織、消費者等主體掌握食品安全的數據、信息,且逐步將信息公開法治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健全食品行業信用評價機制,通過社會信用、信譽機制來遏制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機會主義傾向;培育食品安全信息公開第三方力量,強化第三方主體參與評估機制;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科學認知水平。
?
“科學共治”離不開科技的力量。“應認識到科普強大的‘防御’功能,傳遞正確、科學的信息,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孟素荷表示,目前,科研院校、行業企業、新聞媒體等都提高了對科普工作的關注度。例如,浙江大學已把科普工作納入工作評價指標;多家知名食品企業建立了“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媒體界逐漸形成主流媒體與網絡媒體相輔相成的辟謠“生力軍”,僅騰訊在2017年就已發布辟謠文章1411篇。
不忘初心 用心做科普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
業務部主任 ?阮光鋒
?
這些年,消費者對如何吃得健康越來越關注,各種各樣的謠言也隨之流行起來。在我看來,消費者之所以對食品安全不信任,多數是因其對現代食品工業不了解;而食品謠言的泛濫,也是因為消費者對食物的營養本質不了解。這與科普不及時有很大關系。
?
幫助消費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知識,是我從事科普工作的初衷。科普工作看似渺小、瑣碎,實則對公眾幫助很大,是推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大助力。科普工作者要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用心做好公眾科普,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科學的樂趣,體味到科技的益處。
科學信息鑒別機制亟待建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
?
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紅
?
*近幾年,科普的社會大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公眾對科普信息的需求不斷增加,政府部門和行業學會積*鼓勵科技人員參與科學知識的傳播普及。
?
盡管出版市場及網絡上的科普信息越來越多,但由于缺乏版權保護和相關的激勵機制,目前我國優質的原創科普作品仍然十分稀缺,且作品以傳播具體知識為主,真正起到“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用的作品更少。
?
此外,科普人才的培養和提升也沒有形成機制,致使非專業人員成為傳播平臺的主體。社會上還有很多貌似科普信息的內容,其中卻夾雜了商業信息,甚至其本身就是錯誤解讀或謠言,誤導公眾。為此,建議及早建立科學信息鑒別和管理機制。
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食品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
副主任 ?鐘凱
?
食品科普在過去幾年發生了一些變化。過去,食品科普主要集中在辟謠方面,因為網絡謠言肆虐,給行業和食品監管帶來了很大挑戰。為此,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謠言的打擊力度,使造謠傳謠者受到法律制裁,輿論環境逐漸好轉。當然,隨著科普力度的不斷加大,公眾對謠言的辨識力也得到提高,作為科普作者,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
?
現在,食品科普的重點正逐步轉向營養健康和食品技術方面,公眾以此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食品。實際上,食品安全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遠遠小于不合理膳食結構。希望隨著食品科普的持續深入,消費者可以認識到這一點。
要專業也要接地氣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
?
食品衛生系主任 ?馬冠生
?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領域謠言不斷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些偽食品安全專家、偽養生專家源源不斷地發布偽科普信息。偽科普信息的傳播和流行,不僅誤導了人們的理念、認識和行為,擾亂了市場的穩定,還影響到食品正常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甚至給社會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
?
開展科普工作是科研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從事科學研究固然重要,但是讓公眾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同樣意義非凡。
?
開展科普工作,要有責任感,要把健康傳播作為一項事業來做。只有堅守、持之以恒才能見效。科普工作要落地,必須接地氣。要把生澀難懂的科學研究結果轉換成貼近生活且百姓能聽得懂用得上的知識。開展科普工作,還需要科技、媒體等多領域的團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