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某在超市買了一袋過期 掛面,購買過程全程錄像取證。之后,何某起訴超市,索賠2000元及誤工費。
?
近日,法院發布案件判決結果,何某因被認為明知商品過期而故意購買,已不屬于一般意義的普通消費者,而是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消費行為,一審駁回了其訴訟請求。
?
稱在超市購買的掛面過期 起訴超市
?
2017年10月7日,沈陽市民何某花9.9元,在沈陽一家超市購買了一袋掛面。
?
何某稱,這袋掛面的生產日期是2016年9月26日,保質期是1年,所以在其購買這袋掛面時,掛面已經過期。
?
發現掛面過期后,何某向涉事超市的服務臺進行了詢問,工作人員承認掛面是超市銷售的,但是就賠償問題沒有達成一致。于是,何某將超市起訴到法院,要求賠償1000元、支付誤工費、車費1000元并承擔訴訟費。
?
超市稱沒銷售過期商品
?
法院開庭審理此案,超市稱,何某提交的購物發票或小票上所顯示的信息,只能說明超市曾向不確定的個人銷售過案涉品牌的商品,而不能證明何某就是那個個人,也不能證明何某提供的過期商品就是小票上那一單商品。
?
超市稱沒有銷售過期的案涉商品,對瀕臨過期商品,提前1個月下架,以預備向經銷商或廠商退換貨,或者擺放在臨期商品示牌處集中降價銷售處理。經銷商或者廠家也沒有向他們提供過該批次的商品。
?
何某故意購買過期商品以牟取不正當利益,屬于違背誠實信用的行為,不應予鼓勵和提倡。
?
據介紹,如果何某明知商品超過保質期而堅持購買,說明對該商品當時的品質狀況是認可的,其作為智力健全的成年人,對自身安全有注意義務,其在明知食品過期的情況下有是否確定選擇購買,故意購買過期食品以獲取高額賠償的行為,不屬于法律所保護的對象。
?
何某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超市經營銷售的商品產品質量不合格,或者對其人身安全造成實際損害,超市沒有故意隱瞞或隱瞞以使何某陷于錯誤的認同從而誘導其購買不合格商品的行為,不存在欺詐。
?
何某是主動并刻意購買過期的涉案品牌商品后索取高額賠償,因此對超市不適應懲罰性賠償規則。
?
法院認定非消費行為 訴訟請求被駁回
?
法院審理此案認為,何某在超市處購買商品并支付相應貨款,雙方形成買賣合同關系,雙方均應依據合同履行相關義務。何某在購買本案產品時提供全程的購買視頻,因此可以證明其在購買時已經明知該產品過期,但仍然購買商品,已經不屬于一般意義的普通消費者,而是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消費行為,所以對其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
近日,法院發布案件判決結果,一審駁回了何某的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