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因為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這是繼“西湖龍井”打假事件之后(南方日報2014年12月10日曾有報道,廣州茶葉市場遭遇到的第二波大范圍的買茶索賠事件。不少店家懷疑,這是有人利用相關法規的要求,惡意“釣魚”,試圖通過訴訟獲取高額經濟補償。
業內人士認為,從外部推動力上來看,此次事件對于規范茶產業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但從道德層面上看,這種惡意訴訟的行為可能阻礙茶葉市場的健康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 實習生 李若凡
購茶后索賠,手法如出一轍
7日下午,廣州芳村錦桂茶葉市場的楊女士向記者介紹了她的遭遇。4月6日,一位自稱黃先生的顧客打電話購買茶葉,稱幾天前曾來她的店里,要購買一些茶葉。楊女士店里經營的是散裝茶葉,沒有包裝盒,黃某在電話中要求楊女士對茶葉進行包裝。
此后,楊女士代顧客到隔壁的茶葉用品店去購買包裝盒,并依其要求包裝了總計6000元的茶葉,且開具發票,以快遞的方式寄到佛山某處。黃某收到貨品后,以快遞代收的形式將貨款支付給了楊女士。
可楊女士沒想到的是,一個月后,她收到了法院的傳票。寄給楊女士的起訴狀稱,原告在收貨時拍了收貨視頻,在拆箱驗貨時發現以上涉案茶葉沒有標簽、生產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期、凈重、產品執行標準等信息,是“三無產品”。沒有任何標識的預包裝食品是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的。黃某要求楊女士退還6000元貨款并支付售價10倍的賠償金60000元,共計66000元。
楊女士說:“我清楚地記得,我問他要什么顏色的包裝盒,因為種類太多了,我說加下微信我把圖片發給你,你自己來挑,但是他沒有同意加我的微信,讓我自己隨便買,只要有包裝就行。”楊女士說,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黃某確實可疑,可誰不是按顧客的要求去做生意呢?
楊女士的經歷并非個案。芳村茶業城蓮珠茶葉檔的老板李先生告訴記者,他也經歷了相似的遭遇,“現在整個市場都人心惶惶,有生意都不敢做了,見到人都怕。”
在廣州芳村錦桂茶葉市場,賣大紅袍的店主楊先生說,5月中旬,兩名男子進入他的店鋪,詢問有無禮盒以及是否可以送貨,當天他們并沒有購買茶葉,只是帶走了楊先生的名片和店里的茶葉樣品。一星期后,楊先生接到了電話,電話那頭的人自稱張某,他說前幾天來店里看過貨,現在想買些茶葉。張某說茶葉是用來送禮的,不想用原裝包裝盒,他要求楊先生用店里禮盒對茶葉重新進行包裝,而這種禮盒是沒有寫出廠日期的。當天,楊先生按照張某的要求把茶葉重新包裝后發了快遞。本以為這單生意就做成了,可沒想到6月23日,楊先生卻收到了法院的傳票。起訴人張某以楊先生售賣的茶葉是“三無產品”,要求他退換貨款4600元,并支付售價10倍的賠償金46000元。
楊先生說:“店里的原裝包裝都是按照法律法規來做的,明確標注了生產基地、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有QS證明,生產銷售手續齊全,好好的茶葉不知怎么的就變成了‘三無產品’,明明是張某自己執意要換成禮盒包裝的,怎么現在反咬一口了呢?”
多名茶商認為,看到起訴人出示的訴訟資料整齊劃一,手法如出一轍,短信模板相同,只不過每次的起訴人不同,他們懷疑這些人是團伙操作。
記者注意到,在芳村錦桂茶葉市場,有3家涉事商鋪的起訴人都是黃某。部分涉事商戶曾電話與黃某進行溝通,對方表示愿意私下和解,提出的條件是退還貨款并賠償原貨價4倍金額。
此類訴訟已有多輪
記者采訪了起訴人張某,張某說自己買茶是用來送人的,但是包裝盒上有繁體字自己看不懂,而且盒子上也沒有中文標簽,不符合《
記者調查發現,廣州芳村錦桂茶葉市場成為此次事件的“重災區”,在錦桂茶葉市場已經有10余家商鋪有類似經歷,而在廣州芳村茶業城、廣州廣易茶博園等大型茶城均有商戶“攤”上了這類事,賠償金額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此次事件的茶葉店鋪中不少是經營臺灣的高山茶店,而臺灣售賣的茶品大多是在臺灣包裝,與大陸的標準有一定的出入,商品標簽多為繁體字,還有一些店鋪的標簽可直接揭下來。
去年就遭到此類訴訟的肖先生告訴記者,其實此類事件早有先例,*早中招的是大型商場和超市,*近這些人才將目光轉向了茶葉批發市場。去年就有一名姓鄒的起訴他生產的茶葉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因為包裝盒上的生產日期標注的是“甲午年春”,而不是具體的阿拉伯數字日期,鄒某要求肖先生退還購物款并支付售價10倍的賠償金。
各方呼吁慎重對待
芳村茶葉市場的管理方錦桂物業管理公司的杜經理表示,茶葉是一種從農產品到食品過渡階段的相對特殊的商品,不完全等同于食品,不能因為包裝上的瑕疵就這樣頂格判罰。杜經理說,管理處多次提醒市場內商鋪提高防范意識,但此次事件是以網絡和電話為渠道進行的誘導銷售,可謂防不勝防。他擔心,目前處于低谷的茶葉市場將因此再遭重創。
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的黃波會長表示,中國茶產業發展不過20余年,在技術上還存在一些需要規范之處,茶產業的經營人員許多都是由小茶農直接轉變而成的,整個產業鏈較為初級,經營也較為粗放。此次事件專門瞄準茶葉包裝,也說明了索賠人正是看到了茶行業的漏洞,有較強的目的性。從外部推動力上來看,此次事件對于規范茶產業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但從道德層面上看,這種惡意訴訟的行為阻礙了茶葉市場的健康發展。協會呼吁商家從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訓,自覺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同時協會也嚴厲譴責這種惡意打假的行為,提醒廣大商家提高防范意識,希望此類事件不再發生。
華南理工大學法律與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徐松林教授認為,把茶葉包裝完全列入食品包裝管理范圍似乎不太妥當,因為一些茶葉品種本身不存在保質期的問題。他認為,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是誠信原則,法律懲處的應該是故意弄虛作假和有重大過失的行為,而不應當機械式地曲解法律。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