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要“群防群治”,另一方面公眾需要科學準確的信息
“民以食為天。”2012年,有哪些
2012:全民參與食品安全保衛戰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要“群防群治”,另一方面公眾需要科學準確的信息
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頻出
2012年,從乳制品安全問題頻頻曝光,到白酒出現塑化劑風波,再到進口方便面中檢出致癌物質被召回,讓國人大“吃”一驚的食品安全事件屢屢出現。
盤點一:進口也不靠譜。2012年10月,韓國農心公司6款方便面調料包在韓國被檢出致癌物質苯并芘,*終在中國被召回,讓進口食品的安全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質檢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多批次上百噸嬰幼兒洋奶粉均出現質量問題,*終因產品不合格被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銷毀。
盤點二:抽檢更給力。2012年7月,來自廣州市工商局的食品抽樣檢驗結果顯示,南山嬰幼兒奶粉被檢出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M1。監管部門責令涉事企業當即停止生產銷售,召回問題產品。
盤點三:新規定頻出臺。2012年初,多項涉及食品安全的規定和意見紛紛出臺,對嚴格食品安全領域監管等作出明確要求。7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還首次明確將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內容。
網絡成食品安全曝光新戰場
2012年,在眾多食品安全事件中,網民的力量逐漸強大,網絡成為揭露食品安全問題的新戰場。
剛剛從復旦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吳恒此前創辦了食品安全網站“擲出窗外”,搜集了近3000篇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新聞報道,繪制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圖,一度因點擊量過大而導致網絡癱瘓。
吳恒對記者說,網絡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平臺,讓信息更加有效迅速、無門檻地傳播出去,*大地降低了傳播成本。網絡的跨平臺效應,讓大家及時了解到更多資訊,自然會成為監督的新戰場。
專家認為,全民參與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督,說明公眾對于食品不再局限于“吃飽”的高度,而是提升到“營養和安全”的高度。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這樣高度的關注對政府加大監督會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也導致很多謠言被恐慌性傳播。例如,5月有微博稱,黑心商販對未成熟西瓜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劑甜蜜素和胭脂紅。而2006年這一消息已被《新聞記者》雜志評為年度十大假新聞。
厲曙光說,由于缺乏專業性,一些消費者在現象面前看不到本質,有時會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以點及面,導致個別現象被不斷放大,容易加深人們的恐慌情緒,對產業造成較大傷害。
重罰嚴管才能筑起食品“安全墻”
食品安全大于天。專家認為,對于食品安全問題,政府、公眾、科學家都應該“零容忍”。必須形成全過程的監管體系,杜絕監管盲區,從食物制作的源頭到*后的去向,都必須建立完整的監管和溝通渠道,重罰、嚴管,才能筑起食品領域的“安全墻”。
上海奶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介紹說,目前我國食品領域法規太多,有些還互相沖突,管理部門權責重疊或監管灰色地帶的存在等根本性問題仍未解決,在部分分管領域“各管各的”現象仍然存在;監管部門需要改變“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監管作風,避免出現真空地帶。
同時,還需強化企業和產品的準入、退出機制,對違法企業實行“殺一儆百”式的處罰。不少網民表示,應提高生產企業準入門檻,細化許可審查要素標準,對部分重要品種經營單位實施單獨許可登記,嚴格證照管理;退出方面,要加強行業清理整頓,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生產經營單位。同時在產品退出方面,要完善不合格食品、過期食品的召回、退市制度。
此外,專家認為,在紛繁蕪雜的信息面前公眾也應選擇可靠的信息源,厘清真假、仔細甄別、冷靜思考,而非一哄而上、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金泰廙呼吁,必須加強風險交流,讓老百姓吃得明白。我國目前風險交流做得不夠,公眾對很多事物的理解存在誤區,例如對“萬物皆有毒、萬物均有益”的概念接受度不強,對PM2.5、致癌物質等的理解也有偏差,導致一些錯誤信息更容易傳播。
上海市政協委員沈建華認為,政府應加強信息交流,及時答疑解惑。面臨相關的公共事件,公共管理部門除了切實加強監管外,也應該及時到位地向公眾提供清晰、明確、全面、專業而又通俗易懂的信息服務,抓住一切機會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理念。 據新華社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