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氣象災害不等于農業災害,農業受災不等于農業減產。我國
??? 近年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生產為什么還能實現"八連增"?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
??? 農業災害與氣象災害既相關又有區別
??? 記者:今年我國的糧食生產并不風調雨順,年初北方冬麥區遭遇大范圍、長時間冬春連旱;春末夏初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歷史罕見的春夏連旱;入汛以后,南方地區出現多次暴雨洪澇,部分地區旱澇急轉……一些人疑惑不解:為什么連年大災糧食連年增產?
??? 梅旭榮:**,氣象災害不等于農業災害。以冬小麥為例,在冬季和初春時小麥正處于休眠期,對水分的需求較少,這個時候如果遭遇氣象干旱,盡管對麥苗安全越冬不利,但對小麥生產的影響較輕,通過返青起身后的肥水管理還有較大的回旋余地;但在返青拔節、灌漿期等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小麥對水分的需求明顯增加,如果這時遭遇干旱,就會直接影響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
??? 此外,在同樣的干旱條件下,不同作物對水分的敏感度不盡相同,反映出來的農業干旱程度是有區別的,例如雜糧雜豆的耐旱能力要強于一般的旱地作物;在同樣的干旱條件下,不同地塊的農業干旱程度也是有區別的,例如有灌溉條件的水澆地要好于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坡地。因此,簡單從氣象災害發生來判斷農業生產豐歉是相對片面的。
??? 具體到今年的糧食生產,今年我國災多災重,但年初冬麥區發生大范圍長時間嚴重干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干旱和局部"旱澇急轉",都不是發生在作物生長和產量形成的關鍵季節。冬麥區持續干旱,冬小麥正處于越冬期,需水量小,干旱影響有限,此時距離小麥成熟還有100天左右的時間,苗情轉化升級回旋余地大,為實施科學減災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留下了空間。長江中下游夏旱主要集中在湖北沿江、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陽湖等地區,水文干旱重于氣象干旱,氣象干旱重于農業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范圍有限,加之長江中下游、華南等地雨季提前10-20天,旱情較快得到緩解。入汛后局部地區"旱澇急轉",但洪澇災害是局部的、過程性的,災情發生時秋糧作物尚處于苗期,通過及時排澇降漬、加強田間管理,有效地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 西南地區嚴重干旱發生在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季節,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較大損失,但不是發生在糧食主產區,旱區糧食在全國糧食生產中所占比例小,對全國糧食生產的影響有限。今年全國主要農區農業氣象災害總體偏輕,利于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
??? 糧食豐產兩大法寶:減災增產和平衡增產
??? 記者:在您看來,我國糧食生產在災害頻發情況下獲得豐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梅旭榮:我國糧食能再獲豐收,兩個方面的因素功不可沒,一是減災增產,一是平衡增產。
??? 近年來,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在實現抗災減損、減災增產上成效明顯。以今年夏糧生產為例,在夏糧生產克服長達100多天干旱困擾的過程中,啟動了包括政策激勵、投入保障、科技推廣、工作動員等在內的一整套完善的保障機制。在今年的冬小麥生產中大多數農民都運用了深松整地、播后鎮壓、澆冬水和"一噴三防""四大技術",*大地緩解了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科學的防災減災手段能"補天",在探索中日益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為糧食穩定增產做出了關鍵性的貢獻。
??? 在減災增產的同時,抓高產創建,促進平衡增產也是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年中央財政安排10億元高產創建資金,在全國建設4300個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在50個縣、500個鄉試點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近年來已成為集成推廣高產優質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的重要平臺和抓手。實踐證明,即便在大災之年,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因技術落實到位,受災害的影響也相對較輕,可以實現災區損失非災區補,重災田塊的損失高產田塊補,促進糧食穩定發展。
??? 農業防災減災之路仍然漫長
??? 記者:這幾年我國農業受災的情況怎么樣?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大嗎?
??? 梅旭榮:通過對近年來糧食生產與災害影響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災害發生與糧食生產密切相關,但不是決定糧食生產形勢的**因素。對2004年-2011年分季節糧食生產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從全國看,在連年增產的情況下,大多數年份都有減產的季節;分地區看,在全國增產的情況下,每年都有減產的地區。2006年川渝大旱減產100多億斤,2007年東北大旱減產120多億斤,2009年東北及內蒙古大旱減產160億斤,2010年全國大豐收也有12個省份是減產的。這說明,我國地域遼闊,每年都有災害發生,每年總有受災減產的地方,也有無災增產的地方。
??? 今年災害發生特點和影響再次表明,氣象災害不等于農業災害,農業受災不等于農業減產。判斷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必須依據災害影響的區域、發生的季節、持續的時間、受災地區種植的品種、作物的生育期等因素綜合評估,并以此作為指導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依據。
??? 我國具有典型的季風氣候,氣候變率高、災害頻發重發、冬夏和南北的干濕交替等特征是正常的季風氣候規律,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近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提高,但因災損失糧食總體上仍呈偏重態勢,自然災害始終是影響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從長遠看,隨著我國糧食生產的基數越來越高,面積因素帶來的增產空間在縮小,重大增產技術突破的難度在增大,災害因素的影響將更加凸顯。必須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和"減災就是增產"的理念,堅持一手抓高產穩產,一手抓抗災減損,努力實現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不減產、非災區多增產,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本報記者 馮華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