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新的戰略制高點還是生態安全的殺手?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
??? ■兩會熱點■本報記者? 杜悅英
???
??? 曾在去年全國"兩會"上力挺發展轉基因育種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 ,今年繼續為轉基因作物未來的發展呼吁。
??? 去年"兩會"時,本報記者幾次遇到他。每一次,他身邊都圍著不少記者。"聽說過轉基因這個名詞,但不聽您講,還真不知道轉基因是怎么回事。"和大多數公眾一樣,真正了解轉基因食品的記者并不多。
??? 令黃大? 高興的是,今年與他交流轉基因問題的記者明顯對相關問題熟悉了很多。
??? 與此同時,公眾對此的了解程度也在加深,恐慌在減退。"前一段時間中科院在6個城市做調查,60%的受眾表示愿意接受轉基因稻米。"黃大? 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
??? 今年,他的關注點是轉基因作物新品種產業化,他認為這方面應當"不失時機地推進".
??? 據他介紹,全球轉基因作物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的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長了10%,達到了1.48億公頃。目前全世界3/4的大豆、1/2的棉花、1/4的玉米和1/5的油菜種植的都是轉基因品種。
??? 他認為,從全球范圍來看,轉基因作物育種在經歷技術成熟期和產業發展期之后,已進入至關重要的、以搶占技術制高點與經濟增長點為目標的戰略機遇期。目前,全球已有涉及抗病蟲、抗除草劑、品質改良等13類目標性狀、24種轉基因作物投放市場。但是,絕大部分核心技術被少數幾家跨國公司控制。
??? 黃大? 提醒,今年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建立獨資或合資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其搶占中國轉基因作物市場的戰略意圖愈加明顯。轉基因玉米進口數量日益上升,2010年,國外轉基因大豆進口數量達5400萬噸,國內大豆加工業幾乎被國外公司左右。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加快轉基因作物和種業發展,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將逐級放大,甚至有可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農業命脈。"應當加快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 對于公眾關心的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黃大? 表示,轉基因作物在世界范圍內產業化15年來,迄今并未發現有科學實證的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依法審批生產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當然,也要對轉基因技術繼續深入研究,加強監管,預測、防范和控制可能的潛在風險。
??? 對于玉米、水稻等轉基因品種,他認為,中國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嘗試進入產業化。但他也表示,一個品種是否該進入產業化階段還要綜合考慮技術之外的多重因素。
??? 在采訪中,也有一些人對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持保留態度。
??? 綠色和平食品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對本報記者表示,在該組織和清華大學媒介實驗室聯合做的一項調查中,超過六成的消費者表示不會選擇轉基因大米。
??? "轉基因技術作為實驗室研究沒有問題,但目前世界上大規模種植的棉花、玉米和大豆等轉基因品種并非人類主糧,其對環境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長期預期效應持續觀測。"方立鋒表示,從世界范圍看,增加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主要來自巴西的大豆。世界范圍內對轉基因作物的長期生物安全評估仍然不夠,"應隨時觀測預期效應".
??? 綠色和平認為,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應慎之又慎,特別是水稻,作為中國人*重要的主糧,其*終商業化的審批應當謹慎。建議相關部門健全政策、法規,加強對消費者參與權、選擇權的保障;在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商業化決策過程中,應進一步提高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