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上周六(16日是第30個世界
??? 改革開放后,中國奇跡般的用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同時,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糧食產量也實現了連續增產。然而,這背后付出太大的代價。與上述成就相伴的,是農用化學品的過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學
??? 這些化肥和農藥已經對公眾的健康和中國的環境帶來負面效果,特別是對土壤、水、空氣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比如大量的農藥使用已經造成我國的地表水、地下水和近海水域的污染,像北京以及珠江三角洲,均在2000年后發現過大量有機類農藥污染物。同時,化肥在70年代被開始大量使用后,短短二三十年間,我們要面對它所引發的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等一系列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無一不對糧食產量產生影響。
??? 比農藥和化肥稍晚些出現在“對抗饑餓”道路上的,是轉基因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它甚至被一些科學家和決策者們視為解決人類糧食危機的**途徑。然而,盡管與化肥農藥相比,轉基因技術在世界農業生產中應用的規模尚小,但在已有的少數實例中,我們已經看到它的問題。仍以中國為例,2009年,中國江蘇省的轉基因棉花由于無力抵抗黃萎病和次生蟲害,而出現大面積減產。而在已經大范圍普及轉基因大豆的美國,已有的研究亦表明,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增加了農藥的使用量,同時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的病蟲害加劇。
??? 更為吊詭的一個現象是,目前世界上大力鼓吹轉基因技術的公司,正是當年靠推廣農藥和化肥發跡的生化公司。顯然,被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于農業生產的轉基因技術,其背后的理念,與化肥和農藥并無差異,即都是化學集約式農業模式,都是依賴化學方式來改造農業。人們有理由懷疑:化肥、農藥和轉基因長期累積的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負面效果,在20年或50年后,是否非但沒有保證糧食產量,反而要讓人們對抗更加嚴峻的饑餓?
??? 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農業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在不顧大自然的規律,冒險大規模采用新的化工技術來解決之前此類技術所造成的問題。這樣做,或許能為我們帶來短期的好處,但也有事實證明,它更有可能造成長期的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更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面,仍有一些科學家及政策制定者開始反思此前化肥農藥之于農業的意義,重新思考農業技術、農業生產與環境的關系,并提出農業生產應該更生態,技術的運用也應該遵循大自然內在循環規律。這兩個方向究竟該如何選擇?我們是否能用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解決饑餓、發展農業? 這是一個全人類需要思考的問題。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