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食用
??? 國標出臺一波三折
??? 湖北奧星
??? 2004年新的國家食用油標準開始施行后,當時食用調和油的隨意勾兌現象、標識混亂、名稱繁雜的問題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食用調和油的國家標準制定工作也提上了國家糧食局等有關部門的議程。2007年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上,形成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送審稿》”,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08年10月25日,但至今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仍未出臺。
??? 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對于食用調和油的命名規則,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提出產品名稱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調和油,名稱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遞減,而且由兩種油調制而成的調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應不少于50%.
??? 中盛糧油集團則提出調和油中比例*大的原料油脂超過三分之一時,可以加在調和油前成為冠名調和油,建議營養型調和油(如橄欖調和油、葵花調和油等,營養油脂超過三分之一時,加在調和油前成為冠名調和油;風味型調和油(花生芝麻調和油,以調香為主的油品另當別論。
??? 食用調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還是50%的油料來命名,迄今未有定論。
??? 黑龍江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勝斌表示,可以用占比*大的油料名字來命名,各成分所占的具體比例應該公開。
??? 梁紅星說他也參加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的制定,目前國家標準難以敲定還有一個難題需要解決,他說:“如果是單獨的菜籽油、大豆油,摻其他的油,哪怕只有5%,也能檢測出來,但是做成調和油后,就只能檢測出特定油種有還是沒有,具體比例測不出來,因為脂肪酸結構組成各種油差別不大,所以很難檢測?!?/p>
??? 對于檢測難的問題,國家糧食局的公開資料披露:“通過比對樣品的驗證試驗,目前對兩種原料油制備的調和油產品能夠科學認定,但對于三種以上原料油制備的調和油產品無法認定(是因為需要逐步建立三種原料的比例數據庫?!?/p>
??? 棕櫚油成新寵
??? 國家標準“難產”,帶來的問題之一是棕櫚油進口量的迅速增加。由于棕櫚油比大豆油、菜籽油等國內主要油種都便宜,大量摻兌棕櫚油做成調和油,成為國內食用油企業打價格戰的利器之一。
??? 梁紅星說:“2009年國內消費油脂2300萬噸,棕櫚油進口800萬~900萬噸,中國菜籽的產量是1200萬~1400萬噸,菜籽油的產量是200萬~300萬噸;國產大豆每年產量1700萬噸,其中800萬噸榨油,大豆油每年只有150萬~160萬噸左右,進口棕櫚油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國產菜籽油和大豆油。但市場上卻很少見棕櫚油產品,因為基本都摻兌做了調和油?,F在江蘇沿江的食用油工廠、國內的主要食用油企業都上了棕櫚油分提設施,基本上現在國內的餐館用油都是棕櫚油,占到70%~80%.”
??? 梁紅星表示,常食棕櫚油具有一定的危害,因為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比豬油高了6%,豬油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是45%,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容易產生脂肪沉積和肥胖,很多“富貴病”就是這樣產生的。
??? 一位食用油企業負責人即表示準備上食用調和油項目,因為棕櫚油成本確實有優勢。
??? 業內人士呼吁:“我們希望食用調和油國標早點出臺,標注成分比例是應該的,我們現在沒法標,因為大家都不標,我們標了,反而處于劣勢,我們其實希望標注?!?br>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