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盛夏時節,從全國各地傳來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今年我國夏季
我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種植業生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我國糧棉油糖菜果茶繭等主要農產品大幅度增長,結束了長期短缺的歷史,實現了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2008年我國糧食生產登上了52850萬噸的大臺階。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位,全國人均主要農產品占有量遠超世界平均水平。
眾所周知,我們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新中國是如何創造這一奇跡的呢?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說,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農業生產,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強化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不斷加大各級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的工作力度。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央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強農惠農政策,促進了糧食生產的迅速恢復發展。2004—2008年糧食連續五年增產。2008年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4公斤,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比1949年增加195公斤,增長近1倍。
60年來,在糧食生產迅速發展的同時,棉花、油料、糖料和園藝產品等經濟作物生產也實現了協調發展。2008年全國棉花總產量達到750萬噸,比1949年的44萬噸增長了16倍,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位;油料總產2950萬噸,糖料總產13000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10.5倍和46.3倍。
與此同時,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生產快速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據孫政才介紹,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深入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主要產品供給基本實現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提升。出現了一批獨具特色、優勢明顯的專業化生產區域,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九大產業帶;棉花生產基本形成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棉區“三足鼎立”的局面。種植業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初步走出了“糧上經下、經上糧下”的種植結構“怪圈”。糧食作物生產實現了由單純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總產向穩定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重大轉變。糧食作物面積占整個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比重由1949年的88.5%下降到2008年的68.3%。品種結構和產品質量進一步優化。2008年四大糧食作物品種綜合優質率達到64.8%。蔬菜生產基地、設施蔬菜的迅速發展,交通運輸狀況的改善和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的實施,使我國農產品基本實現了全年均衡供應,滿足了人們多樣化消費需求。
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60年來,種植業各種農產品產量的大幅度提高是在耕地和勞動力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專家測算,“七五”時期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27%,“十五”期末達到48%。隨著農作物育種由傳統育種向雜交育種、細胞工程育種、基因工程育種和航天育種發展,大大提高了良種培育和品種更換速度,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雜交新品種,推廣了種子精選包衣、免耕栽培、地膜覆蓋、旱作節水、測土配方施肥等實用增產技術,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加速了生產用種的更新換代速度,提高了良種覆蓋率和單位面積產量水平。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