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編者按:
在過去的一年里,
從
今年兩會上,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的熱點。
在致公黨中央今年的提案中表示,食品安全應該以預防為主而不是依靠事后檢驗來保證。政府部門應該對食品企業實行嚴格的登記制度,組織專家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專題以調研和潛在危害分析,制定預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該提案中同時建議政府監管部門要全面提高人員隊伍自身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工作措施,建立專門的培訓基金,加強對各級食品安全綜合監督機構和隊伍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和綜合監督能力,保障食品安全綜合監督工作的開展。對違規企業加大處罰力度,刑事與經濟處罰并舉,震懾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
代表紛紛建言加強監管
“我今年還是要提關于食品安全的問題,現在食品添加劑濫用、超量嚴重存在問題,比如亞硝酸鹽,許多食品中含量都超標,但是現在卻無人管,導致腸道癌癥發病率提高。需要國家在執行層面上加大監管力度?!比珖f委員、鄭州大學醫學院王立東對《**財經日報》表示。
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閆傲霜表示,基層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在各地方政府統籌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技術支撐體系,以便更好地解決技術監管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趙平認為,公眾和媒體要科學、客觀地看待食品藥品、醫療等領域的安全事件。同時,政府部門也要正確認識面臨的形勢,加大監管力度,保障公眾安全。
“一是要加強監管體系、藥品檢驗體系和藥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二是要對目前群眾反映較多的非藥品冒充藥品現象進行治理?!比珖f委員、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研究員岳秉飛建議道。
對于在虛假醫藥廣告治理方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說,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在自身職能范圍內做了很多有力度、有成效的工作,建議各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加強配合,清除這個危害公眾健康的“頑疾”。
金融危機令監管形勢
更顯嚴峻
200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這個影響,對中國的食品藥品企業來講,也直接受到了沖擊。
“食品藥品產業的結構調整可能會加快,產業集中度和管理方式等都可能發生新的變化。但由于生產經營困難增多,有的企業可能違反標準和規范進行生產經營,挑戰安全底線;有的企業在重組、并購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糾紛,可能對生產經營和質量管理等產生影響。”邵明立擔憂地表示。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對本報表示,當前比較突出的是食品藥品產業多、小、散、低的局面尚未徹底改變,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程度不高;企業的誠信意識和守法意識淡??;食品藥品標準體系不健全,相當數量的標準水平偏低;審評審批與監督管理存在脫節現象;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落實還不到位;不合理用藥現象仍然突出;影響消費環節食品安全的因素比較復雜,工作要求高,監管力量嚴重不足;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國際壓力增大。
“目前國內的食品安全檢驗機構存在于多個部門,力量分散、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嚴重,食品檢驗信息不能共享?!睒I內專家表示。監管體系漸成型
在2月28日,《
《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將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進行協調和指導,以消弭各部門的監管縫隙。同時,為突出全程監管,法律還對各部門的監管職責給予進一步明確,由質監部門負責生產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流通環節的監管、食藥部門負責餐飲服務環節的監管。
而在藥品安全監管上,監管是否到位則成為了重中之重。
從199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立以來,藥品安全監管領域已經形成了以《藥品管理法》和《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為龍頭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中國藥典》為核心的標準體系;建立了涵蓋藥品、醫療器械研制、生產、流通和使用各環節的重要監管制度。
“去年大家對藥品注冊審批工作比較關注,為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狠抓批準文號清查和集中審評,嚴格實施新修訂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推動了藥品注冊申報工作的規范和提高建立健全藥品研制監管與注冊品種核查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逐步形成科學合理、公正透明的藥品注冊管理體系?!眹沂称匪幤繁O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表示。
據悉,為了落實好“藥品標準提高行動計劃”,2008年藥監局爭取了1億元的國家財政支持,著手修訂1000個藥品標準。而從2009年開始,將爭取每年修訂提高2000個藥品標準。
“雖然從監管層面上,相應的法律法規有了一定的規范,但是整個藥監體系還存在著一些硬傷,藥企小、散、亂,監督技術還需要提升,人員缺乏等,會導致監督實施過程中執行不到位。”業內專家表示。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