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繼牙防組“臭名昭著”之后,“問題牙膏”再次與“
“問題牙膏”究竟有無問題?先是
中國就此做出了針尖對麥芒的反應:先是國家質檢總局高調聲稱“適量使用二甘醇的牙膏,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再接著,黑妹牙膏的生產商辯稱:“本企業嚴格按照中國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的規定制作黑妹牙膏的配方。”
畫蛇添足,造成此地無銀三百兩尷尬的還有:國內不少媒體(譬如上海的廣播電臺14日早新聞紛紛采訪消費者、經銷商,通過他們的嘴來證明“問題牙膏”沒有“問題”,民眾盡可放心使用。
行文到此,“問題牙膏”能否洗涮掉“問題”仍不確定。但讀者至少已能體悟出如下幾個關鍵詞明顯帶有不確定性:
其一,“適量使用二甘醇”,何為“適量”,其藥理反應試驗是如何評估“適量”的?“適量”的評估結論是否為國際同行機構所認同?甚至“適量”的評估依據采用了何種標準?中外消費者迄今弄不明白。由于有關方面的說辭中所含的語意頗為模糊,甚至于,有關方面也未必真想讓中外消費者啥都弄明白。
其二,就算“適量”是經得起推敲的,那么有關方面是否敢于拍胸脯保證,國內牙膏生產廠家所使用的二甘醇數量及品質,都一定是“適量”的。“問題牙膏”風波延續已半個月,人們并未看到這樣的保證。
其三,二甘醇作為牙膏的添加劑使用,而國內食品、藥品、消費品、乃至工業產品形形色色的“添加劑丑聞”經常被曝光,無良的廠家把工業添加劑作食品藥品添加劑使用的惡行著實司空見慣。這個壞毛病會感染于牙膏么?
其四,為什么引發商品質量安全風波的事,老是集中發生于“中國制造”頭上,莫非,這一回“問題牙膏”又是老外包括香港同胞與我們打貿易戰,甚至于有“國際反華勢力”在從中興風作浪?
其五,透過“問題牙膏”風波,倒讓國內消費者觀察到,一管小小的牙膏,衛生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都有話語權,又是一個多頭管理。
其六,有可能被越描越黑的黑妹牙膏,當年恰恰是經衛生部下屬牙防組非法認證的“優質產品”。如今牙防組不光臭名昭著,被政府撤消,還查出丑行一大堆兒。或許,“黑妹”還真是清白的,被吹毛求疵的老外及港胞“陷害”了?
說到牙防組,衛生部本月11日承認,2003年國家《認證認可條例》頒行后,牙防組繼續展開非法變相認證,收取不義之財208萬元。如此揭弊,被海外輿論抨擊為“對牙防組2003年以前借‘認證’收刮的不義之財作了‘漂白’”。僅1997年到2006年,牙防組靠“一部電話兩張桌子”就斂財2769萬元之巨。盡管經種種“技術處理”,牙防組的不義被壓縮為208萬元,但這樣的壓縮*多只能部分平息國內輿論的憤怒,就對外而言——中國的國際形象反倒再次受損。
牙防組的不義不只是涉及非法認證斂財,它暴露出整個中國牙膏產業質量認證體系的不可信。牙防組被有限度查處了,它的種種不義卻也被大部分“漂白”了。整個中國,目前仍有無數的“牙防組”,形形色色的“認證、信得過”、放心、**、無公害”牌匾的背后,掩蓋著一系列的質量隱患,包藏著無數權錢交易的蠅營狗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