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食品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生命工業,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食品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十五”時期,食品工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增長*快、*具活力的產業之一,對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十一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個五年規劃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食品工業要把握好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為指導,結合食品工業自身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科學制定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導向性的《食品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全面提升食品工業的發展水平,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擴大就業,調整經濟結構,配合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十五”時期食品工業的成就
“十五”時期,我國食品工業依托巨大的市場需求,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新變化,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行業發展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提前實現“十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
食品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效益穩步提高
“十五”時期,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的雙驅動下,我國食品工業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2005年,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食品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0344.8億元,比2000年增長97.2%,年均增長19.4%;工業增加值6300.0億元,比2000年增長87.8%,年均增長17.6%;銷售收入19900.0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101.3%,年均增長20.3%;利稅總額3365億元,比2000年增長91.9%,年均增長11.4%。其中,糧油加工、肉類加工、乳制品加工等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和利潤年均增長率均超過20%。
主要食品產量大幅度增加,產品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2005年,我國食品工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分別達到:小麥粉3922萬噸、食用植物油1612萬噸、肉類總產量7743萬噸(其中肉類制品850萬噸、乳制品1146萬噸、啤酒3062萬噸、軟飲料3380萬噸,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42.2%、92.6%、26.4%、530%、37.2%和126.7%。
專欄1?2000年和2005年食品工業主要產品的產量(萬噸 |
產?品 | 2000年 | 2005年 | 五年累計增長(% | 年均增長率(% |
小麥粉 | 2759 | 3922 | 42.2 | 7.3 |
食用植物油 | 837 | 1612 | 92.6 | 14 |
肉類總產量 | 6125 | 7743 | 26.4 | 4.8 |
其中:肉類制品 | 407 | 850 | 108.8 | 15.9 |
乳制品 | 208 | 1310 | 5.3倍 | 44.5 |
其中:液體乳 | 125 | 1146 | 8.2倍 | 55.8 |
方便主食品 | 250 | 458 | 83.2 | 12.9 |
罐頭 | 178 | 360 | 102.2 | 15.1 |
軟飲料 | 1491 | 3380 | 126.7 | 17.8 |
啤酒 | 2231 | 3062 | 37.2 | 6.5 |
成品糖 | 700 | 904 | 29.1 | 5.2 |
食品工業的產品結構趨于優化,有效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需求。“十五”期末,我國糧食加工業中特等米和標一米占大米總產量的92%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特制二等以上精制小麥粉占面粉總產量的75%,比2000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精煉食用植物油占食用植物油總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0%提高到60%以上;精深加工肉制品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上升到11%,比2000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液體乳產量占乳制品的產量由2000年的60%提高到91%以上;軟飲料制造業打破過去一直以碳酸飲料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裝飲用水、碳酸飲料、果蔬飲料、茶飲料等多元化發展的態勢。
(三產品質量明顯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穩步提高
“十五”時期,隨著國家衛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實施方案》和《食品企業HACCP實施指南》等規章,以及一系列以食品安全標準為重點的食品標準的頒布實施,食品企業的主體資格和生產經營行為得到有效規范,生產條件和經營環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衛生要求,產品質量穩中有升,各類產品抽檢合格率均呈上升趨勢,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如肉類行業100強企業中通過ISO9000認證的企業達到77家,通過HACCP認證的企業有61家。
(四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集中度逐步提高
“十五”時期,我國食品工業兼并、重組步伐加快,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骨干食品企業發展壯大,成長起一批知名企業和**產品,名優產品的市場份額明顯提高。2005年,食品工業百強企業完成銷售收入4987.9億元,占全行業的25.6%;總資產4586.3億元,占全國食品工業的28.9%;實現利稅總額1920.0億元,占全國食品行業的57.1%。部分食品行業的生產集中度達到較高水平,其中:乳制品行業十強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54.7%,飲料行業十強企業產量占全行業的39.5%,制糖行業十強企業產量占全行業的43.6%,啤酒行業3大企業集團的產量合計占全行業的31.6%。
(五企業所有制結構呈多元發展態勢,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發展迅速
“十五”期間,我國食品工業利用外資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食品工業50強中,已有30多家在我國開辦合資和獨資企業。同時,一批民營食品企業迅速成長,在食品工業中已具有重要地位。2005年,規模以上國有食品企業2039個,實現銷售收入3086.7億元,占15.5%;集體企業1001個,實現銷售收入753.4億元,占3.8%;“三資”企業3910個,實現銷售收入5367.5億元,占27.0%;民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股份制企業和私營企業16497個,實現銷售收入9664.5億元,占53.7%,居于主導地位。與2000年相比,國有企業比重降低了近23個百分點,“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分別提高了4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
(六食品工業區域布局漸趨合理,企業集群式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
“十五”時期,圍繞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甘蔗、果蔬、牛羊肉、奶、水產品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食品消費市場,初步形成了一批食品生產企業密集區和多個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呈現出集群式發展的特色和較為合理的區域布局,如黃淮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加工產業帶,東北及內蒙古東部玉米、大豆加工產業帶,長江流域優質油菜加工產業帶,華東、中南、西南、華北及東北地區豬牛羊禽肉加工產業帶,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乳制品加工產業帶,廣西、云南糖料加工產業帶,東南沿海、黃渤海出口水產品加工帶等。
(七食品科學技術較快發展,加工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十五”時期,國家組織實施了一批以食品加工為主的農產品深加工重大科技專項攻關,重點對稻米、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蘋果、肉制品、奶制品等的重大關鍵技術與加工設備進行研發,攻克了膜分離、物性修飾、無菌冷灌裝、濃縮、冷加工等加工關鍵技術難題,開發了冷卻肉、大豆分離蛋白、濃縮蘋果汁、玉米變性淀粉等市場潛力大的新產品,研制出一批包括48000瓶/小時的啤酒灌裝生產線、36000瓶/小時不含氣飲料塑料灌裝生產線、180000包/班的方便面生產線、4200袋/小時的牛奶無菌包裝生產線、工業機器人、高速6色凹印機、雙瓶吹瓶機、多層共擠設備、冷凍干燥設備及紙漿模塑機械等技術含量高的食品加工裝備,縮短了我國食品加工技術和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部分領域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個別領域達到國際**水平。
(八食品工業帶動能力進一步顯現,解決“三農”問題的作用不斷增強
“十五”時期,食品工業在擴大農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上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帶動能力進一步加強。國家通過實施“農產品深加工食品工業專項工程”,對糧油加工、肉類加工、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以及特色資源加工等五大行業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給予了重點支持。到2005年底,已建成投產143個項目,年加工轉化農產品約900萬噸,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7萬個,帶動農戶650萬多戶,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
三、食品工業存在的問題
“十五”期間,我國食品工業雖然成效顯著,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食品工業轉化增值能力較低,整體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
我國食物資源豐富,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肉類和水產品等農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以這些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加工、轉化增值程度偏低。在加工量方面,目前我國加工食品占消費食品的比重僅為30%,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其中,我國經過商品化處理的蔬菜僅占30%,而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占90%以上;我國柑橘加工量僅為10%左右,而美國、巴西達到70%以上;我國肉類工廠化屠宰率僅占上市成交量的25%左右,肉制品產量占肉類總產量只有11%,而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全部實現工廠化屠宰,肉制品占肉類產量的比重達到50%。在產值方面,2005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僅為0.5:1,而發達國家約為2.0~3.7:1。
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偏低,品種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我國食品工業仍以初加工產品居多,精深加工產品較少。例如,玉米加工產品主要以生產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飼料為主,新開發的綜合利用產品不多,多元醇、變性淀粉等深加工產品少,市場需求看好的乳酸、聚乳酸產品還處于開發階段。大豆加工基本上以油脂和餅粕等初級加工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的卵磷脂、異黃酮等深加工品少。肉產品結構“四多四少”的現狀依然存在,即:白條肉、冷凍肉多,分割肉、冷卻肉、小包裝肉品種少;生肉制品多,熟肉制品少;高溫制品多,低溫制品少;粗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
(三企業規模偏小,組織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目前,我國稻谷加工達到日生產能力400噸及以上合理規模的企業不足1%;大部分油菜籽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不足10萬噸;甘蔗糖廠的平均日榨能力僅為2500噸;規模以上軟飲料企業的年均產量只有3萬噸,1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25家;罐頭加工企業的平均規模僅為1000噸左右。企業規模小,嚴重制約了食品行業生產集中度的提高。如我國豬肉加工4強企業的加工能力占規模以上企業加工能力不足10%,而美國豬肉加工4強企業占全國加工能力的50%以上,荷蘭豬肉加工3強企業的加工能力占全國的74%,丹麥*大豬肉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高達全國的80%;在飲料制造方面,美國10大飲料公司占全美飲料總產量的96.9%,遠高于我國39.5%的水平。
(四食品工業布局尚不盡合理,區域優勢沒有充分發揮
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我國食品工業主要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的格局20年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在產品銷售收入方面,目前東、中、西三大區域食品工業的比重約為3.2:1.3:1;在產品深加工方面,東部地區的食品工業與農業的總產值之比為1.05:1,中部地區為0.50:1,西部地區為0.40:1。中西部地區由于食品工業發展滯后,豐富的原料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二是食品工業布局與農業生產布局銜接不夠緊密。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脫節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農業生產與食品加工互為促進的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造成原料供應與食品工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增加了農產品長途運輸的成本和物流過程的損失,導致資源浪費。如我國雖然有300多個小麥品種,但適合加工優質面包和餅干的專用品種缺乏,每年不得不從國外進口1000多萬噸加工專用小麥,另外加工啤酒的大麥大量依靠進口。我國95%的柑橘為鮮食品種,適合加工的僅占5%,其中80%僅適合加工成橘瓣罐頭,適合加工橙汁的品種很少。
(五食品工業關鍵技術與裝備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加強
我國食品工業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比發達國家落后20年左右。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業產品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較低,能耗高,成套性差;整體研發能力不高,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率低;一些關鍵領域對外技術依賴度高,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部分重大產業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進口;定向分離與物性修飾、非熱殺菌、多級濃縮干燥等食品工業技術,以及連續凍干設備、超低溫單體冷凍設備等一批共性關鍵重大技術與大型成套裝備亟待突破。
(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仍然較低,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我國的食品安全水平與消費者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社會公眾對食品衛生仍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一是食品標準制定方法和體系不能適應食品安全控制的要求,存在標準體系結構、層次不夠合理,個別標準之間存在交叉重復,食品安全標準短缺,標準技術水平偏低,標準實施力度不夠等一系列的問題。二是食品企業違法生產食品現象不容忽視。少數不法分子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品。另外,加工設備落后、衛生保證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生產加工領域中占較大比例。三是新材料和新工藝不斷出現,直接應用于食品及間接與食品接觸的化學物質日益增多,帶來新的食品安全隱患。四是從農田到餐桌食物鏈污染情況時有發生,其中源頭污染(種植、養殖過程和環境污染給食品衛生帶來較大影響。
四、“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的發展環境分析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經濟結束WTO過渡期,加快融入國際經濟的關鍵時期。與“十五”期間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有所不同,在這個時期,食品工業發展既要符合國家總體規劃,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也要適應全球化過程中更為嚴峻的國際競爭環境,不斷提高競爭力,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新的形勢和任務,將對我國食品工業產生重要影響。
食品工業的發展機遇
1、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給食品工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間。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預期目標,“十一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5%,城市化率提高到47%,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6億人。根據有關預測,同期我國城市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預計將由2004年的37.7%下降到2010年的35%,平均生活水平處于富裕型階段;農村將由2004年的47.2%下降到2010年的41.6%,平均生活水平從小康型向富裕型階段轉變。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將對食品消費總量和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即:雖然代表食品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將下降,但仍位于居民消費支出比重之首,食品消費總量仍將不斷增加,商品性消費日益取代自給型消費,工業化食品比重逐步增長,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
2、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加快,為食品工業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原料。“十一五”時期,我國將繼續按照農業部頒布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的方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專用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由生產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加工導向型轉變,推動農產品生產專業化、優質化和區域化,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優質、專用的加工原料。
3、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重大發展戰略,為食品工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農業主產區,農村人口比重大,擁有豐富的食物資源,發展食品工業不僅潛力巨大,而且也具備了快速發展的基礎。“十一五”時期,在上述重大發展戰略的共同推動下,這些地區食品工業發展的硬件、軟件環境將不斷改善,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和農業資源優勢,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食品工業基地。
4、國家重視發展循環經濟,為食品工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食品工業主要利用可再生資源為原料,其生產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可以再利用或者還田,具有循環經濟的特征。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的背景下,食品工業的發展將更加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將越來越好。目前,一些省區市已經把加快發展食品工業,作為提高區域競爭力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5、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我國食品工業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開拓市場創造了條件。“十一五”時期,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國內食品工業對外開放程度將進一步加大。這有利于我國食品工業更好地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合理利用國外食物資源保障原料供給,進一步拓展食品工業的國際市場。
食品工業面臨的挑戰
1、環保要求高,資源消耗量大,食品工業發展成本增加。一方面,我國食品工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遠沒有達到合理的經濟規模,一部分企業難以支付污染治理的成本。另一方面,食品工業部分行業的能耗和水資源消耗比較大,不利于資源節約利用。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未來食品工業發展面臨著加強環保治污和減少資源消耗的雙重壓力和約束,提高了食品企業的行業準入門檻。
2、食品工業發展受制于融資難問題。食品工業原料收購季節性強、資金用量大、需求集中,而食品加工企業大多利潤率不高,靠自我積累發展的能力不足。目前的融資環境不利于食品生產企業獲得金融支持。一是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信用等級低、抵押物少,只有小部分能夠獲得商業性金融機構的信貸;二是民營企業由于政策的限制,難以得到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支持;三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涉農金融機構的力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食品企業對資金的要求;四是部分大企業因位置遠離城市,不動產價值低、變現困難,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較大。
3、食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食品企業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外國資本進入我國食品工業十分活躍,利用其技術和資金優勢,爭奪國內市場,提高市場壟斷能力,對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資金實力不強的國內食品企業造成重大威脅。另一方面,很多國家提高進口食品的檢測標準,食品國際貿易的技術門檻和環保要求趨于增強,有的成為保護本國產業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涉及產品范圍會越來越廣,監管措施越來越具體,我國食品出口面臨的阻力增大。如歐盟和日本于2006年啟動了更加嚴格的食品檢測新標準,對我國食品出口構成不利的影響。
4、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食品安全和衛生水平在食品工業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食品加工既可以提高食品的質量,又可能增加不安全的因素。建立從原料生產、采購、貯運、加工到成品包裝、銷售等各環節的食品安全體系,是食品工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五、“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為契機,依托農業生產,反哺農業生產,繼續調整食品工業結構,進一步提升行業發展總體水平;優化區域布局,加強原料基地建設,培育食品加工產業帶和企業集群;轉變增長方式,促進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促進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加強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提高食品營養和安全水平,確保居民放心食用。促進食品工業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一是自主創新,科技先導。瞄準世界食品加工技術與產業發展前沿,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增強食品工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積*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食品工業,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步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二是培育品牌,做大做強。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避免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轉變增長方式。加強新產品開發力度,努力打造食品知名商標。對擁有區域性和全國性知名商標的企業要給予必要支持和保護,幫助企業牢固樹立商標意識,做好商標宣傳,提高產品競爭力。鼓勵和推動企業通過并購、重組、聯合等方式,拓展經營規模,做大做強,提高食品工業的生產集中度。擴大開放,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和到國外設廠,爭創世界食品知名品牌。
三是突出優勢,集聚發展。遵循經濟規律,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產區和優勢行業流動,促進產業延伸,培育產業集群,形成特色食品加工產業帶(區。
四是注重營養,提高質量。注重以營養科學為指導,注重保存食物原料固有的營養成份,優化食品中營養素配比,維護和提升加工食品的營養品質,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營養健康的要求。
五是標準先行,保障安全。參照國際標準,結合國情,建立國家食品標準和統一、規范的食品認證認可體系,完善食品安全檢測和監控系統體系。在加強部門協調的基礎上,強化食品工業的市場準入管理,確保食品在原料、加工、包裝、運輸和食用等全過程中的衛生和安全。
六是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食物出品率,盡可能做到“吃干榨凈”,降低資源消耗,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續利用。大力發展資源深度加工,延長產業鏈,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拓寬食品工業發展的空間。
發展目標
1、食品工業的規模和效益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食品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20345億元增加到40900億元,年均增長15%;利稅總額從2005年的3365億元增加到6768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從2005年的0.5:1提高到0.8:1。
2、基本建立相對完善的食品工業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形成重點突出、結構合理的食品科技總體布局和創新平臺。2010年食品工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到40%左右,大中型企業生產裝備應用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的比重達到50%以上,重點行業的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食品安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控制技術和檢測技術體系、食品安全認證認可體系,以及比較健全的市場信用體系和食品安全信息體系,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對食品消費的放心食用程度。
4、企業組織結構逐步優化。通過跨國、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資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2010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食品工業企業達到20家以上,食品工業百強企業的生產集中度(以銷售收入來衡量超過30%。
5、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產值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糧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肉類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業的副產品綜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6、公眾營養狀況不斷改善。“十一五”期間,食品工業產品的總量和結構要基本滿足改善公眾營養的需要,逐步消除營養不良、營養失衡等狀況,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和營養水平不斷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明顯提高。2010年基本達到小康和更加富裕的食物結構和膳食營養要求,全國人均每日攝入能量達到2300千卡,蛋白質75克,脂肪70克,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50千卡,蛋白質75克,脂肪80克;農村居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320千卡,蛋白質75克,脂肪65克。
7、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食品工業“三廢”排放達到國家規定的指標范圍。單位產值能耗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專欄2?“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
類?別 | 指?標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長率(%) | 屬性 |
速度和效益 | 總產值(億元) | 20345 | 40900 | 15 | 預期性 |
利稅(億元) | 3365 | 6768 | 15 |
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 | 0.5:1 | 0.8:1 | |
企業結構 | 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個) | >10 | >20 | | 預期性 |
百強企業生產集中度(銷售收入,%) | 25.6 | >30 |
科?技 | 技術進步貢獻率(% | | 40 | | 預期性 |
生產裝備應用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的比重(% | 50 |
深加工和綜合利用 | 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的比重(% | 35 | 40 | [5] | 預期性 |
食品加工業與食品制造業產值的比重(% | 68 | 70 | [2] |
公眾營養水平 | 能量攝入量(千卡/日 | 2250 | 2300 | | 預期性 |
蛋白質攝入量(克/日 | 66 | 75 |
脂肪攝入量(克/日 | 76 | 70 |
資源與環境 | 單位產值能耗降低(%) | | 20 | | 約束性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80 |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 | >10 |
注:食品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為2005年價格;帶[ ]為五年累計數。 |
六、“十一五”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行業及區域布局
“十一五”食品工業發展要在統籌規劃、全面推進的基礎上,按照量大面廣、轉化農產品數量多、出口增值大、就業容量多、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準則,確定重點行業及其發展方向,擇優扶強,實現跨越式發展。
依據上述條件,“十一五”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行業是:
糧食加工業
“十五”期間,我國糧食加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5年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8700個,實現工業產值3200億元;糧食加工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優勢明顯的產業布局。“十一五”時期要繼續改進糧食加工業企業規模小、粗加工能力過剩、深加工產品少、技術裝備相對落后的問題。
1、發展方向和目標
重點抓好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的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兼顧雜糧的開發。小麥、稻谷加工繼續以生產高質量、方便化主食食品為主,重點發展專用面粉、營養強化面粉、專用米、營養強化米、方便米面制品、預配粉等,推進傳統主食品生產工業化;玉米加工除繼續發展高質量的主食食品、休閑食品、方便食品等外,進一步發展應用前景廣、市場需求潛力大的淀粉糖、有機酸、聚乳酸、變性淀粉、多元醇等精深加工產品;大豆加工重點發展大豆分離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組織蛋白和其他高附加值產品;薯類加工重點發展淀粉、全粉、變性淀粉、薯條(片和方便濕粉等產品;雜糧加工重點發展蕎麥、燕麥、豌豆、紅豆等為原料的方便食品和功能食品。加大糧食綜合開發利用力度,提高糠麩、胚芽、稻殼、豆渣、薯渣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
“十一五”期末,初步建立起現代化糧食加工業體系。到2010年,糧食通過加工增值30%左右,深加工比例由目前的8%提高到15%左右;日處理稻谷100噸以上的碾米企業加工量占總加工量的比例由現在的33%增加到45%,日處理小麥200噸以上的面粉企業加工量占總加工量的比例由42%增加到50%以上。
2、區域布局
發揮糧食主產區的資源優勢,以現有骨干企業為依托,通過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達到合理經濟規模。同時,發揮主銷區的市場優勢,重點培育聯動作用強、輻射區域廣的大型加工企業。
在北方、黃淮海等小麥主產區,發展生產面包、面條、餅干等優質專用粉加工企業,形成優質小麥加工產業群。在大中城市和東部沿海等小麥主銷區,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大型企業集團,建立適合城市特點的主食品加工基地,推進面制主食品工業化。通過重組、兼并等形式,在主產區和主銷區,培育形成20家以上日處理小麥超過1000噸的大型制粉企業。
在東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等稻谷主產區,主要發展稻米的深加工企業,構建稻谷加工產業群,推進米糠、稻殼、碎米等綜合利用,建設年處理稻谷15萬噸~30萬噸的加工企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以及部分大城市等稻米主銷區,建設一批年產2萬噸的大米主食品生產基地。
在東北三省和黃淮海兩大玉米主產區,大力發展高油玉米、糯玉米、高直鏈淀粉玉米等優質專用玉米加工基地,逐步形成玉米深加工的產業群;在西南山地玉米產區、西北灌溉玉米產區和青藏高原玉米產區,重點發展特色玉米食品加工業。
利用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特色農業資源,建立雜糧和薯類加工基地,重點發展西北地區的蕎麥、燕麥、大麥、小米、綠豆、蠶豆等加工業及東北、西南地區的馬鈴薯、甘薯和木薯加工業。
食用植物油加工業
我國是食用植物油生產和消費大國。2005年食用植物油生產總量達到1612萬噸,花色品種日益豐富,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明顯縮小。但是,我國食用植物油加工業存在產能過剩、油料綜合利用水平低、區域布局不夠合理等突出矛盾。其中,大豆油加工原料的國際依存度超過50%,加工能力的70%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1、發展方向和目標
在控制加工總量基礎上,整合現有食用油加工資源,調整結構和區域布局,穩步發展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和棉籽油等食用油,加快發展山茶油、紅花油、橄欖油、米糠油、胚芽油等特色食用油,擴大精煉油和專用油的比重,提高油料綜合利用程度,開發利用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質等產品,同時推進傳統豆制品工業化和新興豆制品加工業的發展。
“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發展有序、特色明顯的油脂加工業體系。到2010年,食用油脂產量達到2500萬噸以上,食用油精加工產品所占比例提高到70%;日處理大宗油料300噸以上的油脂加工廠的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45%;農村一、二級油的消費比例逐步提高。
2、區域布局
油料主產區以現有骨干加工企業為依托,優化資源配置,達到合理的規模;主銷區重點培植生產規模大、聯動作用強的大型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
在東北和黃淮海等大豆主產區,重點發展非轉基因大豆加工業和大豆蛋白、磷脂等新興大豆制品加工業,鼓勵通過兼并、重組形成若干個日加工量1000噸以上的大豆制油企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在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建成大型食用油深加工基地。
在南方油菜籽主產區和黃淮海花生主產區,以現有骨干企業為依托,培育形成若干個日處理油料1000噸及以上的大型菜籽油和濃香花生油加工企業;在東北、西北等葵花籽主產區,重點發展日處理500噸的中型葵花籽油精深加工生產線。在新疆、山東、河北、山西等產棉區,重點發展棉籽油、棉籽蛋白和脂肪酸衍生物、甘油、棉酚等產品。
在東北、華東、華中等稻谷產區和玉米產區,大力發展米糠油和玉米胚芽油等谷物油;在西北、西南及中南地區,重點發展油茶籽、油橄欖、紅花籽、沙棘、葡萄籽、核桃等特種油料加工。
(三果蔬加工業
我國果蔬資源產量居世界首位,果蔬產業已成為我國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農業支柱產業。“十五”期間,我國果蔬加工業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環渤海和西北黃土高原兩大濃縮蘋果汁加工基地、西北番茄醬加工基地,東南沿海脫水蔬菜、罐頭和速凍果蔬加工基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果蔬產業仍然比較落后,采后損失率達20%~30%以上,果品和蔬菜深加工率不足10%和1%。
1、發展方向和目標
果品加工重點發展濃縮果汁、天然果肉原汁、非還原果汁、復合汁、果汁飲料、果酒以及輕糖型和混合型罐頭,蔬菜加工重點發展低溫脫水蔬菜、速凍菜、蔬菜罐頭、切割菜、復合果蔬汁;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及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果蔬預冷、分級、、包裝、貯運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果蔬皮渣綜合利用和果蔬流通技術研究,開發果蔬功能產品。
“十一五”期末,基本建立我國現代果蔬加工和物流配送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區域特色明顯的果蔬加工業產業集群。到2010年,果蔬采后商品化率提高到60%以上,采后損失率降低到10%~15%,果蔬的深加工轉化率分別達到10%~15%和3%~5%,果蔬皮渣的綜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
2、區域布局
在原料主產區重點發展濃縮果蔬汁(漿、脫水果蔬、速凍果蔬、罐藏果蔬等加工業及貯運保鮮;在大中城市等主銷區,重點發展果蔬汁等終端產品。同時,大力培育大型果蔬流通加工企業。
在山東、陜西、遼寧等地發展濃縮蘋果汁,新疆等西部地區發展番茄醬、濃縮葡萄汁,河北、天津、安徽等地發展桃漿、濃縮梨汁,重慶、湖北等地發展柑橘濃縮汁與非還原柑橘汁,海南和云南等地發展熱帶果汁。
在東北、西北、西南等果蔬主產區及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重點發展脫水果蔬產業和果蔬速凍產業,形成環形產業布局,增強出口能力。
(四肉類加工業
我國肉類產量位居世界**。“十五”期間,我國肉類加工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肉類總產量年均增長4.8%,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肉類加工企業。但是,我國肉類生產集中度和工業化程度還比較低,肉類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很突出,品種結構不合理、深加工轉化率不高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轉變。
1、發展方向和目標
大力發展冷卻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擴大低溫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產,積*推進中式肉制品工業化生產步伐;在穩步發展豬肉產品的同時,重點發展牛羊肉、禽肉制品;廣泛開展畜禽血液、骨組織、臟器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研究,開發生產各種生物制品。繼續推行定點屠宰,穩步提高機械化屠宰的比重,完善肉品加工全程質量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