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油就是利用液體壓力能的液壓系統使用的液壓介質,在液壓系統中起著能量傳遞、系統潤滑、防腐、防銹、冷卻等作用。
液壓油檢測標準及項目:
SH :
外觀、運動黏度(50℃、-50℃)、腐蝕(70±2℃,24h)、初餾點、酸值、閃點(開口)、凝點、水分、機械雜質、水溶性酸或堿、油膜質量(65±1℃,4h)、低溫穩定性(-60±1℃,72h)、聲波剪切(40℃運動粘度下降率)、氧化安定性、密度。
GB:
密度、色度、外觀、閃點(開口)、運動粘度(40℃、0℃)、粘度指數、傾點、酸值、水分、機械雜質、清潔度、銅片腐蝕、液相銹蝕、泡沫性、空氣釋放值、密封適應性指數、抗乳化性、氧化安定性、旋轉氧彈、磨斑直徑。
檢測范圍:10號航空液壓油、液壓油(L-HL、L-HM、L-HV、L-HS、L-HG)等各種液壓油。
1.粘度
液體受外力作用移動時,液體分子間產生內摩擦力的性質,稱為粘度。粘度隨溫度的升高而較低。它是潤滑油的主要技術指標,粘度是各種潤滑油分類分級的依據,對質量鑒別和確定用途等有決定性的意義。
我國常用運動粘度、動力粘度和條件粘度來表示油品的粘度。測定運動粘度的標準方法為GB/T 265、GB/T 11137,即在某一恒定的溫度下,一定體積的液體在重力下流過一個標定好的玻璃毛細管的時間。粘度計的毛細管常數與流動時間的乘積就是該溫度下液體的運動粘度。運動粘度的單位為m2/s,通常實際使用單位是mm2/s。國外相應測定油品運動粘度的標準方法主要有美國的ASTM445、德國的DIN 51562和ISO 3105等。
某些油品,如液力傳動液、車用齒輪油等低溫粘度通常用布氏粘度計法來測定。我國的GB/T 11145、美國的ASTM 2983和德國的DIN 51398等標準方法。
2.機械雜質
機械雜質就是指存在于潤滑油中不溶于汽油、乙醇和苯等溶劑的沉淀物或膠狀懸浮物。機械雜質來源于潤滑油的生產、貯存和使用中的外界污染或機械本身磨損,大部分是砂石和積碳類,以及由添加劑帶來的一些難溶于溶劑的有機金屬鹽。
機械雜質的測定按GB/T 511-83石油產品和添加劑機械雜質測定法(重量法)進行。其過程是:稱取100g的試油加熱到70℃到80℃,加入2-4倍的溶劑,在已衡重的空瓶中的紙上過濾,用熱溶劑洗凈濾紙瓶再稱重,定量濾紙的前后重量之差就是機械雜質的重量,由此求出機械雜質的質量分數。
機械雜質和水分、灰分、殘炭都是反映油品純潔性的質量指標,反映油品精制的程度。一般來講潤滑油基礎油的機械雜質的質量分數都應該控制在0.005%以下(機械雜質在此以下認為是無),加劑后成品油的機械雜質一般都是增大,這是正常的。對用戶來講,測定機械雜質也是必要的,因為潤滑油在使用、存儲、運輸中混入灰塵、泥沙、金屬碎屑、鐵銹及金屬氧化物等,這些雜質的存在,將加速機械設備的磨損,嚴重時堵塞油路、油嘴和濾油器,破壞正常潤滑。另外金屬碎屑在一定的溫度下,對油起催化作用,應該進行必要的過濾。但是,對于一些加有大量添加劑油品的用戶來講,機械雜質的指標表面上看是大了一些(如一些gao檔的內燃機油),但其雜質主要是加入了多種添加劑后所引入的溶劑不溶物,這些膠狀的金屬有機物,并不影響使用效果,用戶不應簡單地用“機械雜質”的大小去判斷油品的好壞,而是應分析“機械雜質”的內容,否則,就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