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出口情況仍然未見好轉,同樣來自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貿易額2906億美元,同比下降6.1%。以下對紡織行業現狀分析。
紡織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型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我國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紡織業包括棉紡織、化纖、麻紡織、毛紡織、絲綢、紡織品針織行業、印染業等,其主要原料有棉花、羊絨、羊毛、蠶繭絲、化學纖維、羽毛羽絨等。紡織業的細分產業主要有服裝業、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由2005年的1,059.22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1.60億元,以平均每年18.94%的速度增長,近幾年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依然保持10%以上的增長態勢。
在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興起于上世紀5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已經成為我國紡織品的三大支柱行業之一。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后,產業用紡織品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入世之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纖維加工量出現了超過20%的高增長。受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之后的歐洲債務危機沖擊,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出口占比較高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增速在2008年出現了下滑。2011年之后,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增速隨之開始逐步回升。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完成纖維加工總量1,341萬噸,相較于2002年的208.10萬噸,增長了544.40%。
我國勞動力成本高,服裝產業向東南亞、南亞轉移趨勢明顯。縫紉機主要下游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工人工資不斷攀升,對于勞動密集型的服裝產業的人力成本形成越來越大的壓力。相對于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東南亞的泰國、越南、印尼等國,我國的工資水平明顯更高,對服裝產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弱。近年來,南亞、東南亞、非洲等經濟體憑借較低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和進口國差別關稅等優勢成為全球服裝產業制造中心轉移的承接地,服裝產業向這些地區轉移是大勢所趨。
紡織行業存在的問題
1.技術裝備落后,產品缺乏創新,產品附加值低。我國是紡織大國,雖然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但我國紡織業中除了化學纖維生產技術能接近國際水平外,其他的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都遠遠落后與發達國家。以沖鋒衣為例,我國是沖鋒衣代加工的主要國家,可是我國的沖鋒衣廠家只能是購買國外原材料加工貼牌出售,因為沖鋒衣的核心面料屬于國外專利,而且像沖鋒衣那樣防水、透氣、吸汗、保暖、輕薄的布料我們無法生產出來。不僅僅是在復合型多功能材料上面,在紡紗、織造、印染等各工藝上,我國的紡織業都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技術的落后導致我我國的紡織產品只能是基礎產品,無高附加值的大品牌。
2.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缺乏。都是些祖傳的手藝人或者是農民工為主,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和學習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方面也都是些傳統的小老板,管理水平比較薄弱,無戰略性經營理念,只能看到眼前利益。
3.缺乏品牌意識,無自由大品牌。主要以傳統的家族作坊的小企業為主,規模小,生產能力低,技術有限,產品單一,缺乏品牌的理念,很多企業連商標都沒有,更加沒有品牌運作的想法。主要是原材料初加工,沒有國際競爭力。
進入2017年,伴隨著美國退出TPP,中國紡織品工業開始回溫,紡織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月逐漸攀升,1-6月規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紡織行業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投資完成額為6030.14億元,同比增長9.11%。1-5月,主營業務收入29455.7億元,同比增長9.4%;實現利潤總額152 0173 3840億元,同比增長10.6%。紡織行業出口呈現出回升態勢。2017年1-6月我國累計出口紡織品服裝1240.5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內銷增速也有所加快,1-6月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增長7.3%,較上年同期加快0.3%。
2017年底,紡織服裝行業增速降至歷史*低,2017年11、12兩月,紡織服裝、服飾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同比僅為1.9%和1.1%,是行業累計同比增速自1999年以來*低值,行業增速走勢與前兩個周期一致,或處于周期的底部。以上對紡織行業現狀分析。
(中國報告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