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9 來源:互聯網
“十二五”以來,紡織工業持續較快發展,紡織纖維加工量、出口額占全球比重進一步提高;技術進步成效明顯,化纖、棉紡主要工藝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用紡織品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質量品牌有所提升,部分品牌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高勇強調,“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兩個結構”的調整取得顯著成就。
**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紡織工業早已不是僅僅解決老百姓穿衣蓋被問題的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紡織產品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空氣過濾、 水過濾、油過濾等過濾材料,很多都是紡織加工產品。當前汽車、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向輕量化方向發展,要用到大量的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在現代醫療衛生產 業當中,人造血管、人造臟器等高精尖領域,也離不開紡織產業的進步和發展。
總體來說,紡織工業“十二五”時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產業結 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用紡織品作為行業發展的新增長點作用進一步發揮,服裝、家紡、產業用纖維加工量比重由2010年的51:29:20調整為 46.8:28.6:24.6,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纖維加工量年均增長10.6%。化纖在全國纖維加工量中占比提高12個百分點,化纖產量占世界的比重提高 7.7個百分點。紡織工業向中西部轉移繼續推進,其中新疆是新的投資熱點,紡織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骨干企業加快投入建設在周邊國家的制造 基地,并逐步開始向發達國家產業鏈高端領域發展。
另一個表現是產品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過去,老百姓對紡織品服裝的要求主要是保暖,現在 則希望紡織品更加舒適、健康、綠色、時尚,且更加功能化、個性化。紡織品服裝的細分程度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不同場合開始穿著不同的服裝,如戶 外、休閑、運動、正裝、晚裝等;紡織品服裝的功能性日益加強,如抗菌除臭、吸濕排汗等。產品結構的調整,帶來紡織品消費市場的繁榮,市場產品品類的多樣化 和多元化,很好地滿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日漸成熟的消費理念。
進入“十三五”,2016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紡織工業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謀劃發展,攻堅克難,實現“十三五”建設的良好開局。
數說紡織“十二五”
1、規模效益穩定增長
2014年,紡織纖維加工量達5000萬噸,年均增長4.9%,占全球纖維加工總量50%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3070億美元,年均增長9.7%,占全 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37.4%,一般貿易比重由2010年的74.4%提高到76.2%。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220億元,年均增長 10.3%,利潤總額3663億元,年均增長13.1%。
2、結構調整持續深入
2014年,服裝、家紡、產業用纖維消耗量比重由2010年51:29:20調整為46.8:28.6:24.6,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纖維加工量年均增長 10.6%。化纖產量4390萬噸,全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中化纖占比82.2%,比2010年提高12.2個百分點,化纖產量占世界的比重為65.4%, 比2010年提高7.7個百分點。紡織工業向中西部轉移繼續推進,中西部地區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行業比重由2010年的16.8%上升到 22.5%,其中新疆是新的投資熱點。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海外投資呈提速態勢,骨干企業積*打造“中國+周邊國家”制造基地,在發達國家開始向產業鏈高端領 域滲透。
3、科技創新穩步提升
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多項高技術纖維成套技術和 裝備取得突破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化纖、紡織、印染、產業用紡織品關鍵技術獲得進步,連續化、自動化、高速化新型紡織裝備得到廣泛應用。在線監控技術應用 深化,管理系統及綜合應用在大中型企業得到推廣,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成為行業亮點,服裝個性化定制技術開始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已形成若干試點。 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0.51%,較2011年提高0.06個百分點,大中型企業中有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0.66%。規模以上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7716件,是“十一五”末的3.4倍。2014 年,棉紡行業無結頭紗比例81%,無梭布比例83%,分別較2010年提高11.6、9.2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紡織行業有14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 技術獎,其中“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57項成果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4、品牌建設有效推進
“十二五”時期,全行業品牌意識大幅提高,國家政策支持、行業協同推進、企業培育管理、社會機構參與等多方共建品牌格局基本形成,包括質量、創新、快速 反應、社會責任的品牌價值體系得到廣泛認同和踐行。行業性品牌培育管理體系與品牌價值評價制度初步形成。目前活躍在國內市場的服裝家紡品牌約3500個, 全行業擁有“******”300多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跟蹤培育的120家服裝家紡品牌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許多品牌企業在跨界營銷、流程 再造、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新進展。2014年,全行業電子商務交易額約2.85萬億元,占全國25%,重點品牌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比例超過80%。
高速增長的紡織服裝電子商務擴大了品牌產品市場影響力,服裝家紡網上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中國纖維流行趨勢、面料流行趨勢、家用紡織品流行趨勢研究和發布,以及中國服裝大獎、家紡產品設計大賽和創意大賽等活動連續舉辦,全產業鏈品牌建設體系逐步形成。
5、綠色發展成效明顯
“十二五”時期,大量節能降耗減排新技術獲得廣泛推廣應用。棉紡織行業使用無PVA環保染料用量增長10%以上;化纖行業推廣重點節能減排技術40多 項,廢棄聚酯瓶/片清洗中采用膜技術處理污水回用率達90%以上,采用在線添加、原液著色技術生產的有色纖維產量達到330萬噸;印染行業短流程低溫前處 理、少水節能印染、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等節能減排先進技術獲得突破和應用,百米印染布新鮮水取水量由2.5噸下降到1.8噸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 30%以上。再利用纖維年產量約600萬噸,占纖維加工總量比重由2010年9.6%提高到12%以上。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撿和綜合利用產業鏈建設開始啟 動,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已經大量使用再生化纖和廢舊紡織品,“舊衣零拋棄”活動推動了舊服裝家紡規范回收和再利用進程。
6、人才培養力度加強
“十二五”時期,紡織行業研發人員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人員全時當量10.4萬人年,比2010年增長25.4%,大中型企業研發 人員占年均從業人數的1.8%。多層次人力資源培育體系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全國現有紡織服裝專業本科大學約152 0173 3840所,高職院校200所,中職 院校100所。“紡織之光”基金會加大獎科、獎教力度,“十二五”期間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的獲獎人數有4266人。企業重視科研設計人員隊伍 和機構建設,加大投入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通過定向培養、委托培養、短期培訓和自辦大學等方式,培養一批企業適用的專業技能人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