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目前國家糧食儲備量已達到歷史峰值,不僅政府財政壓力巨大,而且嚴重影響了整條糧食產業鏈的持續健康運轉。如何有效去庫存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其中玉米問題*為突出。在此背景下,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自2012年秋糧上市以來,我國三大主糧(玉米、小麥、稻谷)政策性庫存持續大幅增加,到2015年9月底,三大主糧期末庫存已達到2.3億噸左右,其中單玉米庫存就高達1.53億噸。在12月26日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2016年將實現1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同時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玉米“去庫存、調結構”的命運似乎與棉花關系緊密。在儲備棉庫存高企,價格弱勢走低的形勢下,新疆作為植棉重地,迫于現實效益問題不斷調減種植面積,其中調減的面積多被種植玉米所替代。
據自治區農業廳了解,2015年新疆地方實際調減棉花種植面積479萬畝,全區調減棉花面積中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飼草料、西甜瓜和甜菜為主,其中改種小麥94萬畝,占實際調減面積的19.6%;改種玉米111萬畝,占實際調減面積的23.2%,兩者之和占比高達42.8%。當然內地亦如此,由于玉米耐旱、喜光熱的生長特性與棉花有些類似,近兩年內地消失的棉花被大量糧食作物代替,其中玉米*為明顯,出現這一變化*重要原因就是植棉效益下降和農村勞動力缺失。
目前玉米臨時收儲價下跌,農戶收益進一步下降。據期貨日報消息,2013-2014年,東北各地玉米國家臨時收儲價格在2220-2260元/噸,2015年價格統一調整為2000元/噸。
有糧農表示,現在種植玉米的投入和產出基本持平,收益有限。雖然棉花市場價格較低,棉農收益也有限,但在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下,棉農生產活動得到了一定保障。特別是新疆地區,畝均補貼在400-500元/畝,遠高于糧食補貼。
然而內地補貼相對有限,多數保持在100-200元/畝。由于棉花種植成本高,尤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補貼可謂杯水車薪。
12月11日,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對2016年國內棉花種植意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內地和新疆棉花種植面積仍然下降,但相比去年降幅有所減小。
2016年中央調減玉米產能是大勢所趨,但在我國多數農產品庫存過大的情況下(包括1000多萬噸棉花庫存),棉花想要抓住這一機會實現“第二春”仍有很大難度。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