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1月8日上午,由省專家服務中心會同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科學島召開了全省化肥“控失”技術
會議由安徽省農委農技推廣站總農技師吳寧女士主持,會議的中心議題圍繞化肥控失技術創新及其內置網型緩釋化肥應用及推廣來展開。會議中來自望江縣、全椒縣、宿松縣等7個安徽實驗示范項目區的站長在會議中匯報了2010年內置網型緩釋化肥在各地所取得的實驗成果——在省主要產棉區無為等地獲得了10%以上的棉花豐產,部分地區受到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仍然獲得了平產成果。與會同志就會議中心議題對本地區的情況作了全面匯報。
會中,與會各成員還就糧食增產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農業污染的治理同樣需要政府及多方的廣泛關注。來自中科院的研究員吳躍進教授就世界難題之一化肥養分控失技術與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與會成員展開研習與探討,讓我們觸目驚心的看到化肥對農業生產支持的同時對地球生態環境破壞的嚴重性。
我們知道,糧食的增產離不開施肥,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已成為共識?;蕦Z食的貢獻率,公認的說法是40%左右。在我國,化肥占據我國農業投入的1∕2,支撐我國1∕2以上的農產品產量,養活1∕2的中國人。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2005年,我國生產化肥(折純)5220萬噸,占世界總量的1/3;然而,目前我國肥料養分利用率非常低,常規化肥的養分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的資源、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已日益突出?;视行С煞值牧魇?,一是造成損失驚人,每年折合人民幣高達1000多億元,相當于全國1000多家化肥企業的產量白白倒掉。二是嚴重污染環境,農田當季未吸收的氮素60-70%進入水體和大氣,據估計,流入河、湖中的氮、磷素約主要來自化肥,直接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引起藻類瘋長、水質惡化、水生生物死亡;長期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有礙農業可持續發展;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積硝態氮超標。有專家指出,化肥一方面是糧食豐產的保證,同時也是糧食生產的“毒品”(化肥依賴癥)。
人們往往關注城市化、工業化帶來的點源污染,政府也加大投資治理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水處理等基礎建設,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施用造成的大面積農業面源污染。中科院長期圍繞巢湖污染研究發現,農業面源污染占巢湖污染60%成因。另據發現化肥使用過程中大量的氨揮發是導致氣候惡劣的*大原因之一(因為氧化亞氮是溫室氣體中的惡性氣體,一個氧化亞氮相當于310個二氧化碳)。央視報道2010年我國46.7%的地表水已無法供人類使用,更有專家認為化肥養分流失造成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損失甚至已超過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的科學家首創離子束生物工程學科,并全球首創的化肥養分控失技術,獲得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創造性的解決了困擾世界多年的“糧食豐產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矛盾問題,目前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巨額投資并已成功將這一高科技創新技術產業化。
著眼未來,面對全球糧食危機和氣候持續惡化現狀,在發展用于大田農作物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同時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和節能環保戰略的有效實施,為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做出重大貢獻,化肥全行業產業技術升級以迫在眉睫。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