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我國培育出中植棉2號、新陸中46號、新植雜2號等14個抗棉花“黃萎病”(俗稱“棉花癌癥”)棉花新品種,這些新品種是以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為首的課題組經過20多年的刻苦攻關研制出來的。
新品種抗病性好增產增收 深受棉農喜歡
中國是棉花黃萎病發生危害*重地區,常年產量損失15%以上,年直接經濟損失200億元,2003年在我國發生危害面積達300萬公頃。棉花抗黃萎病育種為世界性難題。
“‘抗病性好、豐產性好、品質優良,適合機播機收’是這些新品種*顯著的特點。”
今年49歲的瑪納斯縣新湖一廠四連的團場職工李秀娟有200多畝棉田,種新雜植2號已3年。“這個品種抗黃萎病性能好,不空苗、不放苗,省時省工,降低成本,同時增產增收。”她說。
“雖然棉種比普通的貴10倍,但我也樂意種。去年是大災年,普通棉種一畝產棉200多公斤,而我的棉田一畝產300多公斤。年份好*高畝產450多公斤。100畝棉比以前增收三分之一。”他說。
2012年新疆庫爾勒尉犁縣種植的新陸中46號畝產814公斤,2013年畝產達780公斤。另外,中植棉2號增產明顯,皮棉增產10%。
新品種國內首創國際** 廣受業內專家贊譽
“這14個品種有7個通過國家審定,7個通過省級審定,其中,中植棉2號、 新植5號6年被農業部定為全國棉花種植主導品種,中植棉2號、新植雜2號等多年被多省農業廳定為棉花種植主導品種。”戴小楓說。
中科院院士朱玉賢、工程院院士喻樹訊等專家組一致認為,成果總體水平國際先進,其中抗病性鑒定技術和棉花抗黃萎病新品種選育技術居國際**地位。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首席植物病理學家Fazil Dusunceli教授認為,無論從思路、設計、方法和技術突破上看,還是從成果應用和該團隊具備的創新能力上看,都堪稱國際**。
該成果2013年被國際同行WORLD INNOVATION FORUM授予“金袋鼠發明獎”,這讓一直潛心研究的戴小楓頗感意外。“我對此毫不知情,他們把獲獎證書寄給我時,我是即意外又高興。”
據了解,在我國僅有3人榮獲該獎項,分別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玉米標準DNA指紋庫創建者趙久然研究員、棉花抗黃萎病新品種培育者戴小楓所長。
“新品種10年累計推廣7990多萬畝,社會效益 152 0173 3840億元。該成果已獲經濟效益158.59億 元,平均每年為社會增加直接經濟效益15.97億 元,預計還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為64.96億元, 該成果平均每元科研投資每年為社會增加75.65 元的純收益。”
新品種培育是我國棉花邁向中高端棉的基礎
種子是農業的基礎,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棉花抗病新品種的研制成功是我國棉花生產由低端棉向中高端棉邁進的基礎。新品種是中高端棉的載體。新品種在抗病的基礎上才能提高品質。
中國棉花種植面積5000多萬畝,其中新疆3200多萬畝,長江流域種植900多萬畝,黃河流域種植1500多萬畝。去年棉花庫存達1200多萬噸。
“這主要是我國棉花生產成本高、品質低,導致我國棉花在國際上價格高,缺乏競爭力。” 毛樹春說,“我國進口澳大利亞棉花,一噸高出2000元。”
,未來,我國棉花的發展之路必須是由中低端棉向中高端棉發展。用高成本換高端棉的發展思路是合理的。“當然,也不能全是高端棉,一半是高端棉就可以。”中國棉花的希望和出路就在新疆,我們將新疆打造成高端棉基地。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