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周是美國紐約的Met Ball,據說中國**演員都去比美去了。
? ?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是靠紐約上流社會捐錢支撐的。在大都會博物館下面有個服裝院,專門做服裝設計類的研究和展覽。服裝院每年一次大展,開幕式就是一個大趴,名為Met Ball。這是個慈善晚宴,善款全部給予大都會的服裝院。
?
? ? ?我寫這篇文章的今天,即5月4日,就是服裝院展覽開幕的日子,也是Met Ball的日子。而今年之所以有這么多中國參與者,則是因為這次展覽的主題是“中國:鏡花水月”,講的是中國電影對西方服裝設計師的影響。藝術總監為王家衛。
?
? ? ?這個展覽今年年初在故宮開過一個發布會,之后,就有了爭議。國內媒體好像批評這次展覽“沒有展現當代中國的時尚”云云。我當時也沒怎么關注,因為我覺得中國時裝沒有獨立的審美,一直是跟著西方審美走的,而作為中國時尚的里程碑作品仍然是中山裝和旗袍。
?
? ? 說到審美,大家都認為很深奧。其實審美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代表著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就比如中國人認為四合院是美的,而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價值觀念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念—孝。
?
再比如,西方人覺得高樓是美的,這是因為工業革命后西方人大多數都居住在城里。城里人都住在公寓里,其背后的價值觀念是西方核心家庭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很少有兩代人同居在一個公寓里面,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迫使很多失業年輕人只能回家啃老。而西方核心家庭的生活方式背后又是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
?
服裝的審美不會超越價值觀念,但多年來,我們的服裝設計一直是跟著西方價值觀念走的。中國和西方在審美上的區別是地主和資本家的區別。
?
老地主和資本家*根本的區別是對自然的態度。老地主是農民,靠天吃飯,對自然有一分敬意三分怕。資本家是要征服自然的,要控制自然為人類服務。
?
老地主管的是農民,而靠天吃飯這事情,不確定因素太多,管好一個村的農民,跟管好一群藝術家差不多。大家都是憑感覺。資本家管工廠**不是這樣的,要規范化,要有ISO9000什么的,要把所有不確定因素一個一個變成確定因素。
?
老地主的管理方式是宅在家里,所以對服裝的要求**是舒服。其次是體面。宅在家里,大部分時間是隨意的,不需要制服。資本家不一樣,資本家有下屬,有董事會,有同事,因此體面比舒適要重要,而且服裝要有統一標準,工人有工服,管理人員有領帶西裝。
?
老地主對吃的要求很高,種地的人肯定對烹調很在意。什么季節吃什么菜,一切跟著二十四節氣。資本家把吃看為一個生產環節中必須有的麻煩,所以越簡單越好,來個三明治漢堡。填飽肚子接著干活兒。
?
中國當今的設計、審美都在瘋狂地追隨西方的審美、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的價值觀念。我們用公寓替代四合院,用CEO替代老地主,用西裝代替大褂,用城市代替農村。
?
而西方在做完全相反的事情,資本家在反省,在考慮發展的自然成本,他們要保護自然了。他們開始回歸,開始嘗試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一家人,一塊自留地,再養一窩雞。
?
而我們的設計師還是緊跟西方的步伐,沒有看到西方已經逐步變成東方了。中國人有五千年小農經濟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我們所有的生活智慧都是小農經濟生活方式的積累。
?
從服裝到烹調到生活習慣,我們都應該在中國傳統中去發現我們的生活智慧和審美。因為沒有我們獨立的審美系統,我們就不可能有跟西方審美交流的可能性。
?
這就是為什么今年的Met Ball選擇了中國電影和西方設計師對話,而不是中國設計師,因為中國設計師至今還在重復西方人剛剛說完的那半句話。
? ? 更多內容請關注
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