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2017年回顧
過去的2017年,我國紡織行業積*推進轉型升級,努力應對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經濟運行總體呈現穩中向好態勢,多數運行指標增速均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生產增速有所放緩,但國內外兩個市場銷售情況均有所回暖,紡織品服裝出口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內需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改善尤為明顯,整體上呈現出“穩中向好、質效領跑”的特點。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紡織工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建設紡織強國目標的必然要求。
--國家政策層面提升支持力度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明確了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方向。緊接著,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要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將大數據應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為貫徹中央的戰略部署,去年一年中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國務院7月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11月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從國家政策層面支持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意義深遠的舉措,表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未來重大的戰略機遇,也為紡織信息化建設的開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智能制造重點開展
《中國制造2025》發布之后,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重點領域,各級政府也將其作為做強制造業的抓手,國家工信部每年設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專項,評選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繼山東康平納公司、寧波慈星公司等企業之后,2017年,紡織行業有青島酷特公司、杭州開源公司等9個項目,江蘇大生集團、安徽華茂集團等6家企業相繼入選。
智能化生產線是紡織智能制造的主要內容。經緯紡機公司整合多種資源,推出了全流程的智能化紡紗生產線,已經應用于無錫經緯的2.2萬錠和江蘇大生的5萬錠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示范作用。該系統包括粗細絡聯系統、AGV條桶輸送系統、自動碼垛打包系統和智能e系統,實現了條桶自動導航搬運、通過軌道將滿筒粗紗送至細紗機,管紗全程自動喂給絡筒機、筒紗自動碼垛打包、設備遠程監控等一系列新技術,萬錠用工由普通車間的45人減少到20人。
--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一些紡織工業“十二五”、“十三五”科技發展綱要中列出的關鍵技術獲得了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常州宏大公司開發的智能整緯整花一體機,采用機器識別技術,開發了大于2000個檢測點的工業相機智能成像系統,實現了全幅掃描整緯整花,在成功整緯的基礎上,解決了多年來印花布、提花布、蕾絲布等梭織和針織等面料花型變形無法校正的難題,已成功應用在色織、家紡、雪紡、沙發布、窗簾布、數碼熱轉移印花等多個領域。
福建睿能公司的新型智能化針織橫機電腦控制系統,采用了步進電機結合主軸速度精準加減速控制技術、主軸和搖床伺服的動態跟蹤技術,創新了主軸伺服運動算法和機頭快速回轉算法,大大提高了針織橫機的生產效率,使得大批技術落后的二手橫機失去競爭力,通過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帶動了行業的新技術普及。
--推廣應用多點開花
一年間,互聯網的行業應用逐步深化,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成長,信息技術在云服務、個性化定制、智能產品等領域得到較好推廣應用。
江南大學開發了基于移動終端的針織云服務平臺,包括針織產品信息系統、針織設備信息系統、針織機器型號查詢系統、針織客戶信息系統、針織生產計劃管理系統、針織物智能分析系統、針織機器故障診斷系統等。其中針織物智能分析系統允許用戶通過手機拍攝織物上傳到云端,對照片進行識別、分析,得到織物基本參數,再通過圖像處理技術得到花型意匠圖。
廣東愛斯達服飾公司將網購營銷與生產制造相銜接,開發了T恤衫、牛仔服等服裝個性化定制的“智能裁縫”網絡平臺。消費者通過鍵盤輸入有關數據,網上的虛擬試衣系統有畫面顯示;平臺還提供大量的面料、色彩、圖案、款式等,消費者根據喜好選擇;*后完成確認后下單,提交到車間生產。
北京愛家科技公司的石墨烯材料智能服裝,將具有可控發熱特點的石墨烯織物嵌入服裝,著重開發了服裝的智能模組與手機等智能終端的通訊與數據傳輸的硬件和軟件,并建立了應用服務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系統。該產品已經與恒源祥等服裝企業合作,解決了電子器件植入服裝的標準、工藝和質量檢驗問題,生產了保溫、保健服裝等試驗性產品。
2018年展望
2018年對于紡織行業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紡織工業“十三五”規劃的承上啟下年,是沖刺建設紡織強國目標的關鍵一年。黨的十九大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紡織行業要在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進一步堅定轉型升級、優化結構、動能轉換和持續創新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其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工業深度融合,注重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紡織行業的應用,是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
--工業互聯網打造基礎支撐
工業互聯網體現了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是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的信息基礎設施。去年國務院發布了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表明了國家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心,對紡織信息化是重大發展機遇。
紡織行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互聯網技術應用,通過工業互聯網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網絡基礎設施,將分散化的物理生產單元相互連接,打破信息孤島,促進生產系統內部各層級、生產系統與商業系統的集成整合;二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對生產運行狀態、企業經營狀況、產業鏈協同和市場需求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形成智能化決策;三是能夠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通過構建涵蓋工業全系統的安全防護體系,保障行業和企業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
工業互聯網未來的普及,將對紡織行業下一階段的信息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要面向重點領域打造與行業特點緊密結合的工業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如加快工業互聯網在紡織企業的應用,實現企業各層級數據資源的端到端集成;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數據集成應用,實現企業生產與運營管理的智能決策和深度優化;鼓勵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資源,構建設計、生產與供應鏈資源有效組織的協同制造體系等。
--大數據發揮基礎資源作用
紡織行業近年來逐步開展了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在網絡營銷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行業層面的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也在籌建中。應該看到,紡織服裝行業具備應用大數據的廣泛基礎和迫切需求,與物聯網、云計算有機結合,將有力推動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物流配送、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的資源整合。實現大數據的價值,發揮“大”的優勢,就要“用”字當先,使得新技術與行業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適合行業的特點,滿足企業的需求。
未來幾年,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的碎片化、個性化需求數據進行挖掘,逐步完善企業個性化產品數據庫和知識庫,更加貼近客戶的新需求,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紡織智能制造的水平提升。更進一步,要加快行業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和支撐的新型工業化形態。
--人工智能提升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技術近年來在多個領域引起*大關注,主要是由于計算機能力大大增強,互聯網產生了大量數據可以作為支撐,核心算法有了重要突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體現了國家對這一新技術的重視和支持力度,為紡織行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指明了方向。
當前,人工智能,包括機器感知、機器學習、機器思維、智能行為等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智能制造、紡織品設計和分析、流行趨勢、專家系統等領域取得了初步的進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其中,人工智能是紡織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其中涉及生產過程特征提取、生產工藝優化、生產計劃調度、設備排產算法、質量巡回檢測和管理、設備故障定位和診斷等多方面。而在當前紡織智能制造領域的項目中,知識獲取、知識庫建設、深度學習、優化決策等智能化功能還很欠缺,有待在下一階段重點提高,在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提高智能化水平,使智能制造名副其實。因此,在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必將加快發展,成為**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其深遠意義決不可低估。
(來源:吳迪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時間:20152 0173 3840;鏈接:http://news.ctei.cn/Technology/gndt/201806/t20152 0173 3840_3729483.htm)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