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11月1日,在中國漁業協會等主辦的首屆全國白對蝦產業發展現場會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稱,國內的消費習慣支撐了高蝦價,而成功率不穩定又導致市場缺口始終存在。未來的蝦價會相對維持在高位。不過,會隨著季節和進口形勢波動。
??“不怕賣不掉,只怕養不出?!睂τ谖磥碲厔?,他認為,白對蝦養殖的利潤應來自于穩定生產和持續需求,而不是過山車式的高蝦價和低成功率。
??王雷稱,未來三年內,全球各大產區都將保持增長態勢,預計2021年達到530萬噸。其中,東南亞產量超過152 0173 3840萬噸,中國恢復至150萬噸,美洲產量逼近120萬噸,印度將保持在60萬噸上下。
??此外,2019年及以后,全球蝦的供應增長勢頭將持續。由于中國養殖產量回升緩慢,進口數量將會持續增加。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趙興武也表示,中國白對蝦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比如,正面臨著種苗退化、加工精深差、天災病害多等問題。
??他建議,對蝦發展,苗種優先。要把白對蝦的種苗生產作為白對蝦產業發展的**要務,只有在種蝦上占領了制高點,才能掌握白對蝦產業發展的主動權。要高度重視白對蝦種業發展與體系建設,下大力量抓好白對蝦良種場和種苗基地建設,培育新品種,推進提純復壯,下決心淘汰落后品種,想方設法引進新品種,大力實施白對蝦種業工程,支持科研人員投身種業發展。
??由于養蝦*大的敵人是病害,還要加大對病害防治的研發力度。
??在精深加工方面,趙興武說,在2010年以前,小龍蝦既不紅,又不火,主要以出口為主。2011年以后,由于加工和精深加工搞得好,闖出了一條以加助吃,以吃促養的成功之路。白對蝦業界要向小龍蝦學習,加大對白對蝦加工和精深加工的研發力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稱,當前,水產養殖業存在的三大問題。一是,成本壓力:投喂不精準,營養浪費大;二是,環境壓力:技術標準低、環境惡化重;三是,安全壓力:入行門檻低、品質參差不齊。
??如今,水產養殖模式也發生了關鍵變化。
??一是朝集約化、設施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改變我國水產養殖長期以來的粗放式養殖現狀,通過關鍵技術及其技術集成,減少養殖過程中的餌料損失和減少用藥等,有效減輕藥物殘留和富營養化對水環境質量與負載的影響,保護水環境和生態優化;
??二是朝生態化和有機化的方向發展。比如,稻漁綜合種養就是在充分利用水生動物生長所需食物鏈,和稻谷生長營養需求的生態功能優勢,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和稻田雜草,增加水體營養鹽,提高稻田土壤肥力,還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循環利用,有利于降低稻田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量,增加稻田的生態服務功能,從而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生產出更多質量安全的稻米和水產品。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