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產業發展是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的“制勝法寶”,而蠶桑產業作為黔江區太*鄉的農業特色產業之一,發展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可以說是該鄉的大型傳統農業產業。近年來,黔江區太*鄉太河村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把蠶桑產業作為“舉旗產業”,建成桑園152 0173 3840余畝、蠶棚223間8690㎡、撂荒桑園托管中心2個,發展養蠶戶73戶(其中貧困戶21戶),成為產繭“千擔村”,連續10年被黔江區委區政府和太*鄉黨委政府表彰為“蠶桑生產先進村”。
冬日的太和村的田野里,到處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為做好冬季蠶桑管理,保障來年蠶繭收入,當地黨委組織了大量蠶桑技術人員,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手把手為蠶農傳授桑園施肥、治蟲、大棚消毒等方面的知識,并為蠶農們演示如何正確給蠶桑修枝整形。
站在太和村二組的山上俯視,寬敞的公路蜿蜒前行,一棟棟小樓鑲嵌山間,處處生機盎然……
村民賀仲仙,這會兒正和丈夫馮宇商量著今年養蠶掙了不少錢,去買一頭大肥豬來過年。房子是新修的,蠶棚也是政府幫忙新蓋的。陽光的照射下,白墻黛瓦,點綴在青山綠水間格外漂亮。
幾年前,賀仲仙一度以為這個家快撐不下去了,因為自己的后天性心臟病,加上丈夫的高血壓,陸續花光了全家的積蓄,她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乘著黔江脫貧攻堅的東風,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賀仲仙每年要養15張蠶,丈夫馮宇還在當地的藥材基地里打工,家里一年能掙8萬多元,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對于我們一家來說,以前從沒想過還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尤其是每年巨額的醫藥費,如今報銷后,自己花不了多少錢。”談起如今的好日子,賀仲仙笑容滿面。
事實上,賀仲仙一家的發展,只是太河村脫貧攻堅成果的一個小小的縮影。近年來,依靠養蠶,當地63戶貧困戶259人脫貧摘帽,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明顯提高。
太*鄉一直都有種桑養蠶的傳統,近年來,全鄉立足群眾種桑養蠶的技術優勢和自然條件優勢,鼓勵村民種桑養蠶,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產繭量連續幾年都是全區**。
接下來,該鄉還將狠抓技術指導,加強蠶桑新技術推廣應用、桑園管理、調撥桑苗、共育訂種、專業嫁接、統防統治、中耕施肥等服務工作,確保當地桑園得到有效的流轉和使用,為成功打造蠶桑小鎮努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