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農戶的養蠶室、田坎邊的桑園……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魯成總是在農村的田間地頭來回穿行。“20歲進校時,對蠶桑還有些生疏,但沒想到,一頭鉆了進去就是癡迷的大半生。”10月13日,回憶起與桑蠶打交道的大半生,魯成如此感慨道。
聊起以往的科研歲月,魯成總是提起2018年4月13日。這天,在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召開了國家原蠶人工飼料飼養實用化現場觀摩研討會,會上,實驗的成果讓魯成興奮不已。
“3月13日才養的叫‘菁松’品種的小蠶,4月11日就開始報喜啦!”魯成還記得,當時與來自四川、山東、浙江、廣西等地的7名蠶桑科學家齊聚如東,觀摩原蠶人工飼料飼養實用化現場,看到10張原蠶陸續結出豐收果實,在場的科學家們都喜出望外。
“人工飼養的好處,是讓農戶的腰包越來越鼓。”魯成介紹,2017年,每噸蠶絲賣到50多萬元,蠶絲服裝越來越受到青睞,但栽桑養蠶的農民越來越少。人工飼料養蠶前景廣闊,讓蠶品種適應人工飼料迫在眉睫。“如東開了一個好頭,但還要盡快在全國推廣,加快推進人工飼料養蠶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步伐。”
為此,魯成提出了以工業化的思路發展現代蠶業。如今,在魯成的組織協調下,經過多方持續努力,我國在人工飼料適應性蠶品種、人工飼料配方、飼料加工、飼養技術與設施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并實現了產業化示范應用。目前僅廣西就設立了人工飼料養蠶示范點16個。
作為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魯成組織研究制定了現代蠶桑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全國蠶桑現代技術研究和發展。同時,基于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等成果,在18個蠶桑主產省(區、市)建立了試驗示范和成果轉化的基地網絡,使蠶桑生產綜合效益提高30%以上。
不僅如此,魯成還長期深入基層一線,對貧困區域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技術需求進行全方位調研,組織蠶桑體系專家在***貧困縣推動的桑品種及新技術示范區達152 0173 3840余萬畝,蠶品種示范達140余萬張,使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約15億元,充分發揮了蠶桑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的作用。
今年4月底,魯成牽頭在廣西兩個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那坡縣和百色市隆林縣)組建了蠶桑產業技術顧問團隊。隨后,他多次帶領專家團隊深入基層開展實地調研、技術需求座談、技術培訓等,為地方政府提出蠶桑產業扶貧指導性意見。廣西百色市隆林縣的養殖戶韋大伯說,從來沒有見過比魯成更接地氣,更懂農民的心的教授。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