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行業原創理論、原創發現和共性關鍵技術,激活紡織行業
本屆年會設有1個主會場和10個分會場,同時還有墻報交流等精彩環節。會上頒發了2021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學術獎(紡織學術大獎、紡織學術帶頭人獎等),并為在紡織科學與工程及其相關學科取得**成就和為學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頒發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士證書,同時發布第22屆陳維稷優秀論文及2021年度紡織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科研基地授牌。
國際紡聯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俞建勇、王玉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黨委書記李陵申,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青島大學校長夏東偉等出席了開幕式等主會場活動。
開幕式等主會場活動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尹耐冬主持。
科技**支撐高
自2011年至今,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已成功召開10屆,作為紡織行業的品牌學術會議,多次入選中國科協《重要學術會議指南》目錄,已成為行業公認的高端學術交流、高層次創新
伏廣偉在開幕致辭時指出,2020年末,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我國紡織工業絕大部分指標已經處于****水平,不僅擁有全世界*為完備的現代紡織制造產業體系,生產制造能力與國際貿易規模也長期居于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
夏東偉在開幕致辭時介紹,近年來,青島大學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紡織產業鏈布局,不斷推進紡織、醫學、材料、電子等特色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以紡織學科為牽引的學科集群,在生態染整、海藻纖維、功能紡織品等領域的學術研究不斷取得創新成果,在紡織品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方面,不斷向智能可穿戴、醫療衛生等領域延伸,全面推進產教研融合發展。他講到,當前,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中,紡織行業迫切需要以科技**支撐行業發展,聚焦行業原創理論、原創發現,開展共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協同創新,激活紡織行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本屆年會搭建了一個交流合作的良好平臺。
李陵申在開幕致辭時指出,當前紡織及相關領域科技創新還存在以下重大挑戰:在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上“卡脖子”的挑戰;對我國獨立前瞻研判科學技術發展前沿方向的能力提出新挑戰;對我國引導動員全社會創新資源的組織方式提出新挑戰;對構建我國高端化、國際化的創新創業生態提出新挑戰;對我國主導制定新技術新產業發展標準規則的能力提出新挑戰;科技體制改革存在的難點堵點仍未打通。他表示,紡織行業在戰略轉型發展的重要節點上,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強協同創新,把握行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態勢,全面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質量和效率,推動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紡織強國夢呼喚創新人才
為促進紡織行業優秀青年人才成長,推動紡織人才梯隊建設,促進科研成果交流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開展了第22屆陳維稷優秀論文及2021年度紡織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確定入選第22屆陳維稷優秀論文15篇,入選2021年度紡織優秀博士學位論文7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4篇。優秀論文的設立對鼓勵科技工作者原始創新和教師的奉獻精神,促進科研成果交流起到了積*作用。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自2011年設立針對個人的學術獎以來,已有63名領軍人才榮獲殊榮,從中走出了院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杰出工程師等,成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推薦***優秀人才的搖籃,他們是推動紡織科技創新和紡織產業升級與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21年度,經由院士、各領域專家的評議,*終確定紡織學術大獎1名、紡織學術帶頭人5名。
紡織學術大獎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精心打造的具有鮮明紡織特色的科技人物獎項。2021年的紡織學術大獎決定授予東華大學丁彬。孫瑞哲向獲獎者頒發獎牌、獲獎證書及獎金10萬元。
獲得2021紡織學術帶頭人的是東華大學蔣金華、張耀鵬,天津工業大學劉雍,西安工程大學武海良,浙江理工大學于斌。蔣士成和李陵申為獲獎者頒獎。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從2020年啟動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士評選工作,用于表彰在紡織及其相關領域取得**成就和為學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2021年度,程隆棣、房寬峻、王銳、夏延致、張清華共5位增選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士。俞建勇和伏廣偉為當選者頒發證書。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通過與科普人才隊伍基礎好、開展科普工作成效好的機構合作,共同建設了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普教育基地。入選第四批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依托單位、基地負責人分別是:大連工業大學鄭環達,安徽工程大學徐珍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孫理,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王北一,杭州易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鞠彥軍,杭州老爸評測科技有限公司魏文鋒,山東中康國創先進印染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張健飛,深圳市遠湖科技有限公司劉曉娟,中紡標檢驗認證股份有限公司任鶴寧。
入選第四批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普教育基地代表上臺接牌。
為提升紡織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推動技術成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資源互補與跨界合作,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決定2021年新設立6個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研基地。科研基地名稱、依托單位、基地負責人分別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工程技術科研基地、江蘇神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郭子賢,氟聚物纖維材料科研基地、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肖長發,微納米纖維復合非織造材料科研基地、東華大學王榮武,纖維微塑料防控科學與工程科研基地、東華大學楊建平,羽毛羽絨精深加工新技術科研基地、安徽工程大學王宗乾,植物纖維增強生物基
新設立的6個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研基地代表上臺接牌。
為表彰本年度對中國紡織學術年會給予大力支持的青島大學;多年來為紡織青年科技獎、紡織科技成果轉化獎冠名的紹興飛亞印染有限公司、青島百草
多議題聚焦紡織學術熱點
第十一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設有1個主會場,10個分會場。開幕、頒獎和授牌儀式結束后,王玉忠在主會場主持了第十一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學術交流環節。
孫瑞哲作了主題為《聚焦前沿技術服務紡織經濟》的特邀主旨報告。他談到,**,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對于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戰略價值。紡織服裝產業是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力量,是保障民生
孫瑞哲強調,堅持人才**發展戰略,夯實行業科技創新根基。基業長青,人才為本。一是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二是培養前瞻性、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科學家,三是打造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四是下大力氣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五是開展科協獎勵提升行動,六是實施科技人才托舉工程,七是為人才提供**的創新平臺和服務平臺。
劉嘉麒作了主題為《玄武巖纖維材料及其在紡織業的應用》的特邀主旨報告。
2020年紡織學術大獎獲得者、北京服裝學院教授王銳作了主題為《多元素復合阻燃體系的構建及其在聚酯中的應用》的特邀主旨報告。
10個分會場圍繞生物可降解纖維、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功能纖維材料、紡織材料循環利用技術、先進紡織工藝和產品開發技術、健康與
生物可降解纖維分會場由北京服裝學院承辦,報告涉及碳中和與禁塑背景下聚乳酸及其纖維的應用前景展望,基于離子液體溶劑體系的纖維素溶解與加工研究進展,聚乳酸纖維的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PLA纖維著色關鍵技術研究,聚乳酸改性纖維及
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分會場由浙江理工大學承辦,報告涉及聚酰亞胺纖維規模化制備及其應用,多元立體紡織結構復合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短
功能纖維材料論壇由生物源纖維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辦,報告涉及高性能聚酰胺6纖維及制品制備關鍵技術,聚酰亞胺超細中空纖維氣體分離膜的研究,纖維素在直接溶劑中的溶解機理與新溶劑體系,Lyocell纖維的研究與開發,功能性海藻纖維材料研究進展及應用展望,廢舊棉、滌紡織品清潔再生與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進展,生物基聚酯纖維及其生物降解,PPS熔噴超細纖維技術與應用研究等主題。
紡織材料循環利用技術分會場由西安工程大學承辦,報告涉及
現代紡織技術論壇由江南大學承辦,報告涉及短纖紗
健康與產業用紡織品分會場由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報告涉及血管壓力治療的作用及當前的困境、植入醫療器械紡織材料研究進展、生物醫用紡織材料的發展及戰略、生物醫用防粘連疝氣補片材料開發及應用、組織修復再生材料的表界面設計與應用、建筑用高性能纖維及土工材料的制備與工程應用關鍵技術研究、三維超大隔距經編增強柔性復合材料制備與產業化、分離膜用非織造材料結構設計與性能研究等主題。
紡織生態染整技術分會場由生態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報告涉及仿生光子晶體結構生色在紡織染整中的應用、交叉學科創新實現無源制冷超材料織物、結構色纖維與面料的研究與制備、變色材料開發及其在偽裝紡織品中的應用、納升級墨滴的形態調控及其在織物上的鋪展成像機制、針織物平幅染色關鍵技術與示范、華紡智能綠色染整工廠、基于生物氧化還原的紡織品染色等主題。
紡織品時尚設計與綠色制造分會場由青島大學承辦,報告涉及高性能導電纖維、冬奧備戰訓練與比賽服研發黑科技、服裝數字化造型技術研究、3D虛擬技術在服裝和紡織品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紡織品綠色染整技術核心發展趨向初探、常壓陽離子可染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特別設置了**屆紡織研究生論壇,旨在促進紡織青年人才快速成長。本屆論壇由材料專場、染整專場和紡織/服裝專場組成。
材料專場報告涉及柔性致動器及其在智能紡織中應用研究、高靈敏超壓縮生物基碳化材料柔性壓力傳感器的制備及性能研究、基于可降解彈性體的應變傳感器的制備及性能研究、納米材料修飾全紡織基柔性傳感器構筑與無縫化可穿戴應用、基于絲膠蛋白分散碳納米管的應變傳感織物、電驅動熱致變色復合傳感纖維的制備、磷酸銀/聚乳酸納米纖維膜的制備與光催化性能研究、易于裂離的中空桔瓣型復合纖維的制備及其應用、基于海藻酸鈉生物質阻燃隔熱氣凝膠的制備及性能研究等主題。
染整專場報告涉及彩色聚合物納米球的制備及應用、基于Mannich反應的酸性染料對羊毛低溫共價鍵合染色、低壓無水體系:染料堆積與染色性能的關系、針對合成纖維的反應性染色工藝及性能研究、具有低角度依賴性的全可見光譜結構色顏料、基于電絮凝技術的靛藍染色廢水高效處理表現、改性纖維素對棉錦纖維表面性質的差異性影響、有機硅基類液涂層制備自修復超滑紡織品、二元溫感變色微膠囊的制備及其在智能紡織品上的應用、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石墨烯復合織物的溫敏導電性、自然啟發的MXene改性三維蜂巢織物蒸發器實現高效海水淡化和鹽收集等主題。
紡織/服裝專場報告涉及條混過程的模擬及其工藝參數對混合效果的影響、具有可展結構的力響應型智能可調諧頻率選擇織物的制備及其性能,基于強化學習的智能車間調度策略研究綜述、基于智能算法的開放車間調度策略研究綜述、嬰兒紙尿褲著裝下的熱濕舒適性影響因素探討、刺繡在街頭服裝中的創新應用等主題。
**屆紡織研究生論壇進行了優秀墻報和優秀口頭報告發布。
智能纖維材料國際論壇報告涉及多功能分級中空納米纖維、納米纖維的再開發、面向個性化的智能紡織品衛生保健、智能纖維和石墨烯改性導電纖維的研究進展、有序介孔材料、走向可穿戴人工肌肉的性能突破應用、電紡無機納米纖維能源材料、織物型太陽能集成電子電路、紡織品在添加劑方面的機遇和制造創新、智能纖維材料制備和應用、機械誘導組裝可變形智能纖維幾何結構、用于可穿電子設備的多孔導電紡織品等主題。
從2017年起,中國紡織學術年會改革辦會模式,充分發揮理事單位積*性和優勢資源,每年學術年會征集不同承辦單位,使年會形式呈現出不同風格和特色,給參會代表不一樣的體驗。從武漢、西安、杭州、無錫,到青島,體驗了不同的山水景色、風土人情。年會明年將移至天津。
青島大學副校長孔偉金和天津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陳莉現場交接承辦旗,伏廣偉主持了交接儀式。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