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中古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變革時期,當社會秩序經歷了破壞與重組之后,構成社會的眾多基本要素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其中在經濟領域,*突出的變化就是伴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不斷萎縮,實物漸漸取代貨幣成為了商品交換的媒介。而絹帛正是實物媒介當中*為重要的一項。就在同時期,我國的氣候經歷了一段明顯的降溫過程,這使得許多原本生長于北方的自然植被已經無法適應寒冷的氣候,植物數量銳減,這也是造成中古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徙的原因之一。而作為生產絹帛的重要原材料——桑樹也勢必會受到影響,出現大量減產的情況。而絹帛的減少與布帛成為商品交換的主要媒介的時間點恰好吻合,這也引起筆者的思考,進而希望考察氣候對于北方桑蠶紡織乃至于整個北朝經濟的作用與影響。
絹帛在先秦時期便作為日常用品出現在中國社會之中,《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司馬貞索引:“綈,厚繒也,音啼,蓋今之絁也。”當中的“綈”是一種厚重且光滑的紡織物,據《釋名》記載:“綈似悌蟲之色,綠而澤也。”而到了兩漢時期,絹帛的尺寸寬窄已經有了*為明確的法律規定,《漢書·食貨志下》“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又據《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關市律》“販賣繒布,幅不盈二尺二寸者,沒入之。”則可知社會流通當中的帛應當長四丈,廣二尺二寸。而絹帛的使用數量也十分驚人,武帝時期“天子北至朔方,東封泰山,巡海上,旁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宣帝時期對于霍光*為倚重,在其生前“賞賜前后黃金七千斤,錢六千萬,雜繒三萬匹,奴婢百七十人,馬二千匹,甲**區”。西漢政府能夠如此大規模的使用絹帛,足以證明在當時的社會,絹帛是十分常見而普通的物品。
但是,到了北魏時期這一現象卻有了明顯的改變。據《魏書·序紀》記載:“時國中少繒帛,代人許謙盜絹二匹。守者以告,帝匿之,謂燕鳳曰:‘吾不忍視謙之面,卿勿泄言。謙或慚而自殺,為財辱士,非也。’”這表明在北魏建國之前,絹帛已經屬于稀有物品,整個國家內部所流通的絹帛數量也非常少。但是由于絹帛本身較高的經濟價值,使得有人不惜去偷盜絹帛。而許謙其人,《魏書》稱其“少有文才,善天文圖讖之學。建國時,將家歸附,昭成嘉之,擢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記。與燕鳳俱授獻明帝經”。從中可知,許謙在昭成帝時期便已經是正式的國家官員,而他偷盜絹帛也應當在這一時期。這表明身為國家正式工作人員的許謙由于某種原因,不顧自己的身份與名譽去偷盜絹帛。并且,許謙與燕鳳都是昭成帝和道武帝十分倚重的心腹之臣。至于其品行操守,史書雖沒有明言,但是其足智多謀政績斐然,其為人品格當不至于過于鄙陋。故不論其動機為何都足以證明當時絹帛的貴重與匱乏。
而且,從總體數量上看來,在北魏建國初期,不僅是位于北方的拓跋氏政權,南方的東晉政權在絹帛的使用數量上也是遠不如兩漢時期。據《魏書》記載:“司馬德宗將劉裕伐姚泓,令其部將王仲德為前鋒,將逼滑臺。兗州刺史尉建率所部棄城濟河,仲德遂入滑臺。乃宣言曰:‘晉本意欲以布帛七萬匹假道于魏,不謂魏之守將便爾棄城。’”雖然這句話是兩軍對壘時期的挑釁之語,但是從側面可以看出兩國之間有時是以布帛為交易媒介處理相關事務的。而借道這類事件的價格大致在數萬匹布帛左右,相較于漢代動輒數百萬匹的布帛用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那么綜合上述兩點,可以得知北魏建國前后曾經出現過絹帛嚴重匱乏的情況,無論從民間層面的商品流通還是國家之間的利益輸送都受到了這一現象的影響。
那么,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為何便值得討論了。筆者認為,造成整個中國市場上絹帛缺乏的直接原因是絹帛的生產量減少與各政權的對立。由于戰爭與動蕩,使得西晉時期曾一度統一的中國大地又一次分裂成了多個政權。這使得原本統一的紡織業生產力被人為打散,不均勻的分布于各政權之中。如兩漢至三國時期,高檔紡織品的主要出產地——蜀中此時便在東晉的統治之下,北方的紡織品供應自然會受到影響。然而,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還有可能是與當時發生明顯變化的氣候有關。
關于中古時期氣候變化的研究成果很多,***的就是氣象學泰斗竺可楨先生。根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成果可知,自東漢末期開始,東亞地區的氣溫便開始不斷降低。曹魏黃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余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這是*早的淮河封凍現象,而據竺可楨先生而言:“在公元前11 0年,黃河在瓠子決口,為了封堵口子,斬伐了河南淇園的竹子編成為容器以盛石子,來堵塞黃河的決口。可見那時河南淇園這一帶竹子是很繁茂的。”這足以證明西漢時,黃河流域還可以廣泛的種植竹子,但是到了曹魏時期連淮河流域都會封凍。這證明在這一時期,氣溫是明顯呈下降趨勢的。
而氣溫降低必然會影響作物的種植,作為絹帛的重要原材料桑樹的生長也會受其影響。*直接的證據是《漢書》有載成帝年間,臨邛人陳立“徙為天水太守,勸民農桑為天下*,賜金四十斤。”這表明西漢中后期天水地區可以從事桑蠶養殖。但是,在北魏太和年間“幽、平、并、肆、岐、涇、荊、涼、梁、汾、秦、安、營、豳、夏、光、…皆以麻布充稅。”而當中的秦州據《魏書·地形志》記載:“秦州治上封城。領郡三。縣十二。天水郡漢武帝置,后漢明帝改為漢陽郡,晉復。”因而可知,天水郡所歸屬的秦州不是以綿作為稅賦,而是以麻為賦稅。綿與麻都是紡織品的原料,綿用于紡織絹,麻用來紡織布。而在繳稅方面,則是“絹上稅綿八兩,布上稅麻十五斤。”從這方面看來,二者存在種類上的本質區別與數量上的等級差異,這表明北魏政府針對不同的地區征收不同種類的經濟作物并不是因為幽、平、并、肆、岐、涇、荊、涼等地百姓貧窮,為了減輕上述地區的稅收負擔。而是因為這些地方不適宜種植桑樹,也就無法養蠶繅絲,所以才讓他們上交麻布來當做賦稅。
同時,從均田令看來:“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余,種桑五十樹,棗五株,榆三根。…諸麻布之土,男夫及課,別給麻田十畝,婦人五畝,奴婢依良。”可以看出,每人所受的桑田數量和與之相對的麻田數量是不同的,這表明政府在均田的同時已經考慮到了產量的問題,桑田的數量多于麻田但是僅交八兩綿作為賦稅,麻田卻要交夠十五斤。眾所周知,絲綿的
綜前文所述,北魏前期出現絹帛短缺現象的是由于氣溫降低,導致適宜種桑地帶南移,北方大部不再適合種桑養蠶所導致的。而這一現象一直至獻文帝時期才有所緩解,能夠“詔出內庫綾錦布帛二十萬匹,令內外百官分曹賭射”。孝文帝時期就已經漸漸回復到西漢全盛時期的絹帛使用量,可以“以綾絹布百萬匹及南伐所俘賜王公已下”。但是,在這一時期桑蠶紡織業的生產分布狀況也已經基本固定,對于一些不再適合紡織絲絹的地區開始以麻布充稅。
而且,紡織品不同于糧食,并不是一種容易消耗的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上的紡織品總數量應當是逐漸上升的。這也是兩漢時期絲織品數量較多的原因。而在北魏建國前后,北方地區由于技術落后,原材料減少,控制面積狹小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國內絲織品不足的狀況。到了孝文帝時期國家掌握的絹帛數量已經恢復到了兩漢時期的水平。但是,幽、平、并、肆、岐、涇、荊、涼等地還是無法以絲綿來繳納賦稅。那么就只有因為氣候變冷這些地區已經不再適合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這一條合理的解釋了。
而筆者以為氣候變化造成的絹帛數量銳減也*有可能是導致糧食、絹帛取代錢幣成為交換媒介的原因之一。根據《晉書》卷二六《食貨志》記載:“及黃初二年,魏文帝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至明帝世,錢廢谷用既久。”魏文帝廢五銖錢可以說是從國家意識層面正式確立了糧食絹帛取代錢幣成為交換媒介的局面。而這一時間點與上文筆者所引竺可楨先生所調查的淮河首次結冰的時間恰好吻合,這證明絹帛成為一般等價物是與氣候變冷相伴而行的。同時,筆者認為雖然在孝文帝時期,布帛的使用量已經達到了漢代的全盛時期,但是不應當認為當時的紡織品生產力已經達到了漢代的水平。因為根據孝明帝時期的重臣張普惠的奏疏:“尚書既知國少綿麻,不惟法度之易,民言之可畏,便欲去天下之大信,棄已行之成詔,追前之非,遂后之失,奏求還復綿麻,以充國用。不思庫中大有綿麻,而群官共竊之。”當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北魏存在一種國庫中存有大量綿麻,但是國家當中卻缺少綿麻的現象。所以說當時的國家很有可能將大量的綿麻與絹帛收歸國庫之中用作日常的政治活動,而民間的紡織品數量其實還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當時的社會中,絹帛仍然占據著商品交換的主要媒介地位。
并且,絹帛是一種十分特殊的物品,其自身含有多重價值屬性。在以錢幣為媒介的社會中,絹帛自身具有實用價值,可以直接用來制作高檔衣物。而且具有經濟價值,可以在市場上進行出售。而在商品社會衰敗之后,絹帛充當了一般等價物。但是,此時的絹帛已經沒有了使用價值,據《魏書》記載:“河北州鎮,既無新造五銖,設有舊者,而復禁斷,并不得行,專以單絲之縑,疏縷之布,狹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為尺,以濟有無。”說明在當時的日常交易當中經常將絹帛撕裂來進行支付,這樣的絹帛便不再具有使用價值,僅僅行使價值尺度的功能,但是也可以視為是其本身的經濟價值有了*大的提高,讓人民愿意以實物交換這類商品。這也與金、銀等貴金屬可以天然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道理相同,是由于人民從心理層面愿意接受此類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金、銀等貴重金屬可以天然的具有一般等價物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其珍稀性。
所以,筆者認為在前輩學者所總結的原因之外應當添加上因氣候因素,這致使絹帛具備了珍稀性的這一具體特征。因為社會上的絹帛總量減少,絹帛本身的價值不斷提高。同時,使得普通百姓對于絹帛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經歷了社會的動蕩之后也愿意接受絹帛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在社會上進行流通。從而,使得絹帛取代了貨幣成為了一般等價物,并對于后世的商業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