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厚重的《浙江皮革史》,一股歷史發酵而成的香味撲鼻而來。距南宋“湖羊興,硝皮始之傳”記載,浙江皮革誕生于800多年前的歷史。歷史書卷在時間軸上飄然卷過,定格今日,浙江有了“中國皮革之都”海寧和“皮革專業戶”溫州。浙江柔軟光亮的皮革在全國客戶的翻看挑選中,奠定了在中國皮革行業中的領導地位。
跟隨著浙江皮革的發展,皮革生產的污染問題也成為了行業“頭痛”的難題。當皮革企業排出一噸噸廢水,社會大眾將指責的矛頭對準了這個百年古老行業。
2013年,浙江省正式啟動了“五水共治”行動,皮革行業勇敢地站到了“治污水”隊列的排頭。對此,浙江省皮革行業協會理事長李偉娟與記者進行了一次對談,暢談她誓做“美麗皮革,生態皮革”的想法和決心。
擒賊先擒王治污先治源
皮革生產的污染性用“臟、臭、累”便可概括。臟,主要是指在其初加工中會產生大量含有重金屬的廢水;臭,說的是這些廢水通常會發出刺鼻難聞的氣味;累,則是因為制革業是一個會給工人帶來大工作量的產業。
這三個與環保相背而馳的字眼,在李偉娟看來,卻是尋找治理污水突破口的線索。深究其因,皮革行業之所以“臟、臭、累”,其生產源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治理皮革業污水,主要是兩句話‘淘汰落后產能’和‘清潔化生產’。”李偉娟說,“治理生產源頭,是治理皮革行業污水zui大的突破口。”
圍繞著這兩句話,淘汰部分沒有環保治理能力的小企業是必經之道。“皮革是傳統行業。這些小企業性質小而散,沒有自主治污能力,所以污水排放往往不達標,嚴重影響了我省皮革行業的整體聲譽。”李偉娟介紹道。對于大企業來說,通過技改使污染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過程控制轉變,并進行設備的改造,推進清潔化生產才是正道。
談到對海寧這座以皮革為主業的城市的治理時,李偉娟提到了治理“臟、臭”的一項重要技術——“三水分離”,即通過改造含鉻廢水、染色廢水、綜合廢水來減少重金屬對水質污染。而對于“累”,企業則需改進生產工藝來zui大限度地利用原料,減少原料進入廢水的量。如此一來,污水在源頭就得到了zui大程度的控制,將其扼殺在搖籃里。
抓住這個突破口進行整治后,海寧制革企業已實現了廢水、廢氣、固廢等污染物的達標排放,數量從原有的38家兼并重組為目前的8家,其中的5家實現了規模效益。
政府的“管道”企業的“朋友”
作為全省皮革企業與政府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浙江省皮革行業協會(以下稱“協會”)承擔著全省皮革行業的協調、服務和管理任務。如果說之前協會主要是幫助全省皮革企業實現經濟的增長,那么如今,其議事日程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已經變成了“配合政府做好推動行業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
“幫助企業做好污水治理工作,我們主要有三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協助、配合政府制定各項行業治理辦法以及提供專業知識建議;第二是開辟生產研討會、論壇、交流會等平臺,促進全行業關于污水治理的經驗交流與總結;第三是不斷加強宣傳力度,逐步改善社會對制革行業污染問題過度放大的現狀。”李偉娟說,“制革行業的污染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協會zui大限度地將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全面、完善。”
協會協助省經信委、省環保廳制定或修訂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行動計劃輕工推進工程”中皮革行業部分的內容、《浙江省之歌行業污染整治方案》,并做好研究皮革行業產品產量統計工作。針對企業,協會通過“環境與發展2013皮革產業高層論壇”等平臺展開政策制定者、環保專家、行業學子及企業家的深層次對話,共同研討皮革行業轉型升級的途徑,總結和分析清潔化生產和污染治理的經驗成果。宣傳則是協會幫助企業樹立承擔污水治理成為光榮感的“利器”。“我希望社會能夠相信,制革行業是能夠治理的,‘美麗皮革,生態皮革’不是空談。”李偉娟誠懇地說。
從大局著眼,從小處做起,李偉娟帶領著協會全方位地布局治污水工作。對于政府,這是傳達政策的優秀“管道”,是懂行的“專家”;對于企業,這是能夠信任的“朋友”。目前,在協會的指導下,全省已有15家制革(裘皮)企業通過了國家環保部組織的環保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