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普通百姓來說,高深的科研問題像神九的軌道一樣距離自己太遙遠,他們更關心航天員們在太空的生活起居跟在地球上有什么不同,怎么睡覺、吃什么、在艙內穿什么……
艙內,就是航天員的一個家,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我們不能逐一解釋,但我們找到了航天員艙內用鞋的設計負責人——北服·愛慕人體工學研究所的鄭嶸教授,請她為航天員艙內用鞋揭開神秘面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航天員艙內用鞋要保護腳部安全與舒適,研制過程需要充分考慮到空間站的特殊環境、人體的特征、運動的需求以及產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北服·愛慕人體工學研究所所長鄭嶸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在艙內用鞋的研制過程中,研發團隊秉承研究所“基于人體工學的創新產品設計”的理念,力求美與功能的*大化結合。
艙內用鞋的研制,整合了人體測量學、人體工學、材料學、三維建模、快速成型、產品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學科優勢。*大程度地應用了以人體工(效)學為基礎的相關先進技術和成果,更結合了足部三維掃描技術等新科技,精細而全面地考慮設計因素。
航天員們穿的艙內鞋采用了獨特的鞋襪一體設計,結合日常所用的襪子和鞋的結構特征,航天員可以像脫襪子一樣脫鞋,鞋與襪融為一體,非常方便。鄭嶸教授解釋道,在太空無重力的特殊環境下,鞋襪一體設計使穿著動作“化零為整”,更加便捷。
為了選擇合適的材料,達到功能和重量要求,實驗室做了多次嘗試。艙內用鞋的材料以熱塑材料、混紡針織材料為主,柔軟、輕便、富有彈性,保證了航天員在飛船艙內及空間站失重環境下進行活動時腳部的舒適和安全。同時,艙內用鞋采用跨尺碼設計,并考慮到多種作業環境下的足底形態,以匹配航天員的足部運動特征。這種舒適與匹配的交互性,便源于所用材料的柔性特征。
在保證了功能性的基礎上,美觀就成為了更盡善盡美的要求。上級領導為北服·愛慕人體工學研究所提出了“造型科學、美觀”兩點外形要求。對于北服這樣一所藝工結合的院校來說,外觀的美自然不在話下。
鄭嶸教授說,為了達到這兩個要求,腳面造型嘗試波狀結構,以緩沖航天員運動時產生的碰撞,同時具有律動感,美觀大方。腳部前端與后部設計飽滿,不僅使穿著上更加舒適,而且造型更為立體。*終色彩上采用藍黑顏色結合的方案,黑色體現了時尚、科技的因素,同時與艙內工作服的藍色相匹配、實現視覺搭配上的和諧感。
此次艙內用鞋的研發著重體現了以“人”為主體,并與產品創新設計構成兩條主線,以期達到1+1>2的效果,其輕便、適體(腳)、舒適、保暖、造型獨特等特點,或許日后都將成為民用品的設計要素,說不定能掀起一股流行風潮。北服·愛慕人體工學研究所秉承的這種理念,也融合在其他愛慕產品的研發中。這種人性化與科技創新并駕齊驅的模式,將會為未來的產品設計與大眾體驗帶來獨特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