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7月28日發布《亞洲經濟監控報告》稱,通脹問題是威脅亞洲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波動的關鍵因素。
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中國經濟7月13日交出的“十二五”首份半年報也警示了這一風險,上半年GDP和CPI“9.6%+5.4%”的雙高組合,使得市場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憂慮緩解,但是對通脹的擔憂未減。主流學界的一種觀點是,本輪通脹為成本推動和前期刺激性計劃超額貨幣投放的副作用共同導致通脹性質的復雜化,使得通脹已經變成了一個長期壓力。
多重因素交叉影響推升物價
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5%,刷新了6月的紀錄,創37個月新高。花旗中國修正了對全年通脹率的預測值,由5%上調至5.4%,高于政策目標4%-5%的范圍。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看來,2011年中國通貨膨脹將呈現“前高后不低”的態勢。
從國際糧食價格來看,2011年6月,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234點,比5月份上漲1%,比2010年6月高出39%。今年以來,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保持在231點以上,保持高位運行。
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國際因素是美國啟動QE3(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繼美聯儲主席伯南克7月13日表示“QE3是美聯儲必須保留的選項之一”之后,近日美國國會兩黨的債務上限談判再次引發市場對美元泛濫的擔憂。美元弱勢趨勢延續,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價格將居高不下,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將面臨持續的更為嚴峻的通脹風險。對于已被通脹利劍刺痛的新興經濟體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假如QE3啟動,將為新興市場國家帶來更大的通脹壓力,中國控物價任務會更艱巨。”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對記者表示。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引起了不少經濟學家的關注,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對于判斷未來中國經濟驅動力至關重要。目前的數據確認了中國至少觸及了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窗口即將關閉。在法國巴黎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師陳興動看來,勞動成本上漲與土地、資源、能源價格的上漲相互交叉影響,將通過“工資-物價螺旋”機制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中長期因素。
政府主導型經濟加劇通脹
如果說短期通脹壓力可以通過收緊貨幣來緩解,目前市場更多的擔憂在于,中國通脹面臨長期化的風險。劉元春認為,其根源在于增長主義的發展模式。他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味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增長依賴癥”和“投資饑渴癥”。這種增長模式帶來的高增長和高投資容易導致經濟體出現資源緊張、經濟過熱,引發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另外,以增長為首要目標的宏觀調控體系為經濟體注入大量流動性,更加劇了通脹壓力。
2008年,中國政府出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投資到新建住宅和基礎設施的總投資額達3.25億元。這次刺激計劃中的許多在建項目,今天仍需投入大量的后續資金,2011年1月-5月,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22760億元,同比增長16.5%。此外,2011年新一輪大規模政府投資擴張計劃并未停息,如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鐵道部確定基本建設投資規模6000億元;“十二五”規劃確定未來5年投資十幾萬億元來發展7個戰略新興產業;2011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的規劃了10年“4萬億”的農業基本建設投資。
有分析人士認為,上述更為積*的財政政策,導致現行體制下各級政府基建投資的沖動,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和地方政府融資居高不下。在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看來,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就是通脹型經濟,貨幣政策能短期修正和緩和,但是過一段時間還是會有新的通脹形成。他說,當政府建了大量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東西時,債務不能靠建成的這些公共設施自身的效率去償還和利用,政府償還貸款的方式無非就是加稅,加稅加劇了供給面的成本,抬高了物價。當稅負還不能解決問題,就造成了貨幣風險,靠印鈔票去稀釋債務,很多問題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負利率時代面臨長期化趨勢
農行大客戶部**專員何志成指出,未來中國的通脹率將長期在5%左右甚至更高一點運行,這個周期大約5年,應對通脹長期化要對高通脹有明確的預期,所有的政策都要建立在通脹預期提高的基礎上。通脹預期提高,負利率卻難以改變,因為中國的國有銀行投放了大量中長期貸款,且多數為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貸款,無法承受高利率。負利率時代也是一個長期化的過程。“不要期待存款利率能高于通脹,這個預期也是不現實的,提高存款利率,必然要提高貸款利率,存款提高到5,貸款就會提到10左右。那么50%的國企都要破產。”何志成說。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參與PE(私人股權投資)的比例可能越來越高。畢竟這是長期性的投資,而且回報比較穩定。此外,優勢資源會向國企集中,因為國企有更好的資源,可以用較低的價格獲得資金。而這些,無疑對民營資本發展*為不利。ChinaVenture首席分析師李瑋棟分析認為,在通脹的情況下,有自己獨特的技術或者是商業模式,能夠滿足用戶剛性需求的高附加值行業受益,而一些比較傳統的或依賴資源和產業性政策的行業,未來經營可能會比較困難。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創新能力,產業升級困難重重,因而無法通過“走出去”來緩解國內通脹帶來的壓力。即便是擁有技術優勢的西方跨國公司,由于在華經營的成本優勢受到通脹的侵蝕,也會選擇撤資。通貨膨脹將可能讓中國失去出口和外資這兩大經濟發展推動力。[next]
有專家以更廣的視角分析如今通脹。“到目前為止,中國通脹率就數字而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樣一種通脹如果和收入分配矛盾的尖銳化和腐敗的蔓延交織在一起,足以威脅政權和社會的穩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指出。因此,劉煜輝提出,中國需要加快供給面的改革,也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控制通脹。比如改革政府主導經濟的體系,糾正扭曲的價格體系,還資源配置權與市場,減稅以培育中產階級,增加社會的公平等。在劉煜輝看來,要進一步加強對民間資本的開放力度,激發私人部門創新型和價值型增長,提高就業,提高家庭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讓財富盡快從政府和企業回到家庭,這是中國從投資型經濟轉向消費型經濟的關鍵。
發改委官員稱
國家不會打壓豬肉價格
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的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同比上漲了6.5%,再次創下三年來的新高。豬肉價格高漲再次成為助推7月份CPI的主力,豬肉價格上漲56.7%,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1.46個百分點。
在北京的一家超市里,消費者不禁感嘆,如今的豬肉眼瞅著就要趕超牛羊肉價格,“半年前應該是11塊多,后來又漲到了14塊、15塊,然后降了一段,然后一下突然漲到了16了,將來覺得降的可能性不大,不都說要追牛羊肉嗎,一般老百姓真承受不了。”
穩住這只豬就能有力的控制住物價水平。然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卻認為為了保護養殖戶的利益,國家不會打壓豬肉價格,“我們不能夠通過大量拋售國家的儲備或者進口豬肉來打壓國內的生豬價格,因為生豬價格上漲,養殖戶得到了實際的收益。而是從扶植生產這個角度,既要維護農民的生產積*性,又要維持市場的穩定。”
豬肉價格的上漲對于城市居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影響尤為明顯,以北京為例,城市低保標準為人均500元,一頓排骨對依靠低保生活的人們來說**是一種奢侈生活。周望軍表示國家將采取措施減小物價上漲對于這部分特殊人群的影響。“對這些群體實行補貼,通過完善我們低收入群體的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彌補城市低收入居民因為物價上漲而增加的支出。”他說。
根據發改委數據顯示,豬肉價格在經過半年多持續上漲后,進入7月下旬價格出現回落,36個大中城市集市豬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為每500克17.04元,比7月中旬下降0.87%。周望軍預測,七月底生豬價格雖然已經出現了松動,但是豬肉價格回落還需要時日,“我們預計整個豬肉價格現在到年底之前能夠保持一個穩中波動的態勢,明年春節之后,生豬市場肯定是一個過剩的市場,價格肯定會出現新的一輪下跌。”
近期和豬肉一樣備受關注的還有食用油。食用油巨頭益海嘉里旗下金龍魚品牌,宣布食用油漲價5%左右,主要涉及豆油、菜油以及調和油三個品種。金龍魚的漲價有可能引發食用油行業新一輪漲價潮。周望軍對此并不緊張,他說這次食用油價格上漲的幅度并不大。不僅如此,國際油料價格*近大幅下跌,不久的將來就會傳導到國內,周望軍表示,“國際市場的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特別是食用油,大豆豆油價格的快速回落,8月份只有九天,可能價格已經下降了5%-6%。在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滑的同時,國內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它沒有依據.那么現在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回落到年底才能夠顯現出來,一般得經過半年的時間。”
周望軍認為全球流動性過剩是本輪物價上漲的關鍵因素。隨著翹尾因素的大幅減弱,8月份的數據就有可能回落,下半年的物價形勢會比上半年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