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像他一樣,身邊很多工廠老板已經紛轉投房地產或者做金融,“這些錢來得要快很多,為了保持工廠繼續生存,只能靠這些更賺錢的辦法了?!?/div>
一位與經營著與劉建類似規模工廠的老板告訴記者,工廠的利潤已基本看不見了,我們只能先關閉部分生產線,用別的渠道的錢來維持工廠運轉,而這在溫州、寧波等長三角地區的老板中已經成為常態。
每年一度的廣交會,劉建都會帶領公司員工出現,而且公司的展臺相對較大,位置也比較突出。“一開始參加還能拉到一些客戶,但是到后來發現,其實我們在這里參展不過是給國外的買方帶來了利益?!?/div>
記者了解到,國外的買家喜歡拿著同樣的一件衣服去貨比三家,為了爭取訂單,國內的工廠一而再、再而三地壓價,*終即使爭取到訂單基本全都讓利給了國外買家。
企業自己經驗不足也使得自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特易咨詢營銷總監康杰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多數服裝和鞋類的加工企業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信息公布在一些B2B的網站上,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外的買家有了更充足的對比,企業的利潤就在這種無形的價格戰中消失。”
根據寧波服裝協會的一份數據顯示,珠三角的代加工比例高于長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工廠在加工的業務上已經開始向對外貿易公司發展。
而讓長三角鞋服工廠頭疼的還有老生常談的成本問題。
自去年以來,中國有30個省份上調了*低工資標準,大部分省份的調整幅度都在10%左右,一些達到25%以上。
劉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部分生產線停了,但是我并不敢裁員,也希望市場能夠好轉,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運營成本。”
新一輪淘汰加劇
一個奇怪的現象正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業上演,服裝鞋類的出口量持續上漲,但是出口企業卻在下降。
來自特易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國鞋類出口398.5億美元;2011年前兩個季度,共出口156 0190 2607.1億美元,同比增長21.7%;2季度,出口95.8億美元,同比上漲21.6%,環比上漲14.9%;2011年1月~6月鞋類出口數量保持持續穩定增長。
但綜合全國各省市企業、展會信息,出口鞋類的企業數量卻略有下降,廣州海關統計,今年1月至5月,珠三角地區鞋類出口企業有2428家,比去年同期銳減2331家,接近一半的企業今年沒有出口實績。
盡管出口企業數量銳減,鞋類出口業績卻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這樣的數據對比,顯示出我國鞋類出口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相應變化,出口逐漸向經過產品升級、注重質量與服務的企業集中,鞋類出口企業正經歷優勝劣汰的考驗。
康杰告訴記者,“現在的制造業面臨一高一低的兩個*端,制造業向高端發展、升級,*終向有一定規模和基礎的民營企業發展,而這些企業的發展需要有*大的資金支持。”
他向記者透露,現在頻繁出國已成為中國企業老板的一個普遍性現象。“今年開始,我認識的很多工廠老板都經常出國,很難撥通他們的電話。他們選擇出國的目的,是看重了國外的投資,要通過投資來盤活工廠?!?/div>
“下半年隨著歐美市場繼續萎縮,制造業新一輪的淘汰已經開始?!笨到苤赋觯绻麑τ诔雎啡耘f沒有思考,企業只有面臨倒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