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行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將無比廣闊。”1月10日,國際毛皮協會(IFTF)主席史蒂文·赫維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天,第38屆中國國際裘皮革皮制品交易會在北京開幕,吸引來自美、歐、日、韓、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以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280余家廠商參會,洽談訂貨,展示創新式樣,交流信息。據記者了解,中國裘皮革皮制品交易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批準,是中國*大的裘皮制品交易會。該會以海外客商訂貨為主,內銷為輔,自156 0190 2607年舉辦以來,一直是令裘、革皮業界矚目的國際專項商品交易會。
現場人頭攢動,場面熱鬧,勾勒著一副中國毛皮行業欣欣向榮的景象。史蒂文.赫維茨對記者說道,隨著中國人均收入的不斷提升,人們消費意識的不斷更新,毛皮已不再是權貴階層、明星的專利,而將日趨普及,更加年輕、時尚和休閑化,毛皮行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也將無比廣闊。同時,在本次交易會的系列活動中,國際毛皮協會(IFTF)首席執行官馬克.歐頓還作為重要嘉賓在亞洲毛皮會議上發表講話,并在會后與中國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共同磋商中國毛皮行業如何與國際進一步開展合作等話題。
尚普咨詢發布的《2011-2016年中國毛皮服飾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全球毛皮產量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而我國毛皮消費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已成為全球毛皮消費大國之一。近幾年來,中國毛皮行業的發展無論對于出口創匯,還是提升國民生產總值都起到了積*作用。據中國皮革協會統計:2011年1-10月規模以上毛皮及制品企業工業總產值475億元,同比增長29.2%,2011年1-10月規模以上毛皮服裝產量241萬件,同比增長12.6%;2011年1-9月全國毛皮鞣制及制品行業利潤總額31.5億元,同比增長24.6%;2011年1-10我國毛皮及制品(不含生毛皮)出口22億美元,同比增長47.3%。由此可見,毛皮行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軍’,甚至在中國的某些地區,毛皮行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性產業。
河北省近10年來由于市場的帶動,毛皮加工業發展很快,已經在陽原、肅寧、辛集等地形成了一個個特色產業集群。據河北省毛皮產業協會統計,河北省2010年毛皮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600億元。例如被譽為“中國裘皮之都”的肅寧縣2011年1-11月毛皮產業工業總產值就達到71億元,生產裘皮服裝262萬件。毛皮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河北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創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樣是中國毛皮‘重地’的浙江省余姚市,其2011年裘皮服裝服飾的交易量已占到全球的1/7,并成為全球*大的水貂皮服飾交易集散地。2010年銷售額達15億元,比上年增長25%。目前,以余姚市朗霞街道為中心的地區已有裘皮服裝服飾企業及相關配套企業500多家,從業人員5000余人,年加工水貂皮300萬張,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產值銷售超15億元。這些數據無疑是毛皮行業‘風云崛起’,帶動地方經濟的*好印證。
為了響應國家“一二五”規劃綱要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進一步合理利用動物資源,不斷規范毛皮行業和提高動物福利,國際毛皮協會(IFTF)聯合主要拍賣行如美國傳奇拍賣行、芬蘭世家皮草、哥本哈根皮草和北美裘皮拍賣行于2006年共同推出了原產地保障標識。并得到了Fendi、LV、Bubeery等諸多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的大力支持,均踴躍采用帶有標識的毛皮材料加以設計和制作。標識向消費者承諾:帶有標識的毛皮,都是來自一個有動物福利法規或標準來監管毛皮生產的國家。
中國行業多年來也在不斷做出努力,中國皮革協會和國家林業局已于2005年聯手出臺了《毛皮野生動物馴養繁育利用技術暫行規定》,規定了毛皮動物養殖行業需要遵循的技術規范和動物福利標準。國家林業局還于2009年發布了《中國毛皮動物繁育利用及管理》報告,其地位相當于中國毛皮行業的白皮書,報告中闡明了中國政府支持中國皮毛行業的立場,并進一步規范了中國毛皮行業。去年11月,由中國皮革協會和商務部牽頭制定的《皮革和毛皮市場管理技術規范》正式實施。其中納入了嚴格的動物福利標準,規定不符合此標準的產品將不允許進入市場銷售,這對保障動物福利有積*的推動作用。
目前,毛皮行業發展迅速,世界范圍來看在過去10年里增長約70%,創下了歷史性記錄。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這種神奇產品的價值和耐久性,毛皮行業還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并繼續在國際國內的共同規范下,成為惠民創收的可持續發展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