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UNCTAD)日前發布了一份報告,根據其新開發的全球價值鏈(GVC)數據庫和相應的統計方法,中國從本國的出口總值中僅獲得七成,這一獲益水平在全球25個主要出口經濟體中僅處中游,顯著低于俄羅斯(91%)、印度(90%)、美國(89%)、巴西(87%)、澳大利亞(87%)、沙特阿拉伯(86%)和日本(82%),但是高于德國(63%)。
為什么中國貿易總量那么大,從中獲得的利潤卻并不高?為什么外貿企業辛苦忙碌了一年,境況卻越來越難熬?這種全新的統計方法充分解釋了外貿人的困惑和不解。
揭開中國獲益有限之謎
這一中等的獲益水平反映了中國貿易出口加工占比高、在全球分工中的獨特性低、附加值不高等特點。
由于全球形成產業鏈,一些工業制成品在生產過程中有可能多次跨越國界,而不再是原有意義上的出口和進口。按照傳統統計方法,出口被視為有利于促進國內生產總值,而進口對國內生產總值是負貢獻。但按照附加值貿易統計法,進口是出口的促進因素,在多數經濟體中,大約1/3的進口都是為了出口。
談及中國從本國的出口總值中僅獲得七成的原因,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白光裕分析認為,從我國的貿易方式來看,雖然近幾年我國加工貿易占比呈現出逐年下降的態勢,但是加工貿易依然是我國重要的貿易方式。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外貿企業為了培育自己的品牌或提高外貿自主權,通過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經過加工制造再出口,但由于不符合嚴格意義上的加工貿易流程,所以并沒有被納入到加工貿易的統計中。這些外貿加工企業對進口產品的依賴拉低了我國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率。
根據UNCTAD的研究,雖然服務貿易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約為20%,但出口產品的國內附加值部分中有將近50%來自于服務部門,而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整體比較落后,這一部分也成為我國出口國內附加值率低下的原因。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表示,中國的貿易附加值如此之低,是由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決定的。近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迅猛擴大,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資企業拉動的,尤其在出口商品與貿易順差中,外資企業的作用舉足輕重。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統計,156 0190 2607年跨國公司商品出口占中國商品出口的比重為18.3%,2008年驟然提高到55.3%,顯著高于發達國家的比例。當年法國的這一比重為15.7%,美國為14.9%,日本為9.5%,印度僅為3.5%。再清楚不過,中國的外貿規模與貿易順差是被跨國公司的進出口所放大的。
應使附加值率更具可比性
是不是出口產品的國內附加值率越高越好呢?白光裕認為未必如此。出口產品的國內附加值率只是從一個角度反映了一國在特定發展階段的外貿情況。若要更好地理解該指標的內涵,應當綜合考慮該國在全球分工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及整體發展趨勢。部分國家單純依靠出口能源、資源等初級產品,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率可能很高,但全球價值鏈參與率卻很低,這就導致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全球分工體系中,也就不能享受到參與國際分工帶來的種種紅利。白光裕認為,在出口商品結構相似的國家間或者在各國同類產品間比較國內附加值率可能更有意義。
無獨有偶,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趙玉敏對國際商報記者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我認為中國從本國的出口總值中獲得七成,并且高于德國的成績是非常不錯的。像俄羅斯、沙特等國主要出口資源性產品,附加值幾乎全部來源于本國,不依賴國外供應鏈。而中國主要利用國際供應鏈中的勞務、資本等。這種全新的貿易測算方法表現的核心就是,供應鏈越短,在本國的增值率就越高。但我認為從這一角度評價全球貿易是不全面的,可能會對全球貿易發展帶來不利因素。不過它真實客觀地反映了一國的貿易順差和逆差?!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