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春節還一月有余,年貨大戰在一個月前就已經打響。“新衣新鞋過新年”,不僅消費者要給自己裝備起來,各家運動品牌也在積*給自己“減負”,降價大促銷的熱潮,已經從各大工業區、小商品市場開始向專賣店蔓延,部分品牌的專賣店甚至全線低至3折,還有贈品相送。業內人士分析,今年的這股“搶年”促銷大潮,將關系到運動品牌下階段的翻身仗成敗,只有降低庫存輕裝上陣,不論是轉型還是增強抵抗力,才會有更多資源。
低價潮蔓延
1月7日上午9點,在市區東海后埔工業區,略顯雜亂的社區道路兩邊,各種鞋服專賣店的高音喇叭已經開始了**的工作。在這個正不斷搬遷的工業區里,依然保持著相隔不到百米就有一家鞋服品牌店的“步行街”風格。
“全場三折起,部分新品五折,買一送一。”記者走進一家名為速克的門店,發現店里擺滿了各種“克”的鞋子,儼然一個批發小倉庫,老板端著一碗稀飯出來,簡單介紹之后又慢悠悠地走到里間。這些“克”鞋標價都在156 0190 2607元左右,折算下來一雙也就40塊錢。
在一個月前,這家店的老板“兼并”隔壁兩家店,“新年一到,他們的合約和租期都到了,要趕緊處理掉。”老板有點得意,他一分錢轉讓費都沒給,還認為是幫了兩家店的大忙:“如果我不要的話,他們只能當垃圾賣掉”,*終是按估算進行收購的。
掃了兩個競爭對手后,生意并沒有好起來,因為市區中心的各種特賣會,已經把傳單都發到工業區來了,還有就是短信,尤其是工廠店的短信。“我們這是正品,不比你在那些小店里買的,可能就是假貨!假貨,就是容易壞掉的,穿不到一年!”在寶洲街的一家知名品牌的工廠店里,導購員循循善誘之后,很高興地賣出了大小五雙鞋子,200元,其中兩雙小孩的童鞋是“贈送”作為特意坐公交車來消費的感謝。
一家門店**能賣到多少錢?店長陳女士豎起了三個手指頭,“少則三千,多則三萬”,因為促銷力度很大,泉州幾個較邊遠縣也會有人來淘貨,運氣好的話,**能碰上兩單,但是利潤卻要下降,“主要是做個量,回頭再找廠家要補貼。”
為來年備糧
實際上,在**線蔓延的“搶年潮”,并非泉州獨有,幾乎所有品牌都投身其中。
在市區一家百貨商場,李寧專賣店的導購員精神勁十足。“現在各種傳聞都說李寧這個品牌要不行了,但是一雙鞋子,我們依然能賣到200元以上。”一個90后女導購員對此頗為自豪,她指著隔壁的品牌說,“定價很重要”,同樣是打3折,有的卻賣不過100元;如果這家店業績好的話,春節過后她就有機會升職了,這便于以后跳槽到其他品牌。
因為打折力度很大,往日作為形象店的功能,已經逐漸向贏利店轉變。這個年輕的導購員一點都不擔心,降價促銷會擾亂了市場,“就算是正常年份,也只有在新品上市的前20天,能夠堅持住原價銷售,然后就開始降價了”;現在店里更多的是去年甚至前年的庫存,如果實在賣不掉,只能返廠處理,所以需要一筆費用,“能多賣掉,今年壓力就小一點。”
根據各大運動品牌的訂貨數據,2013年上半年的訂單,普遍出現20%到30%的降幅。“就是說今年上半年的收入,鐵定要降低,把越多的庫存帶到春節后,對銷售就越不利;節前賣得越多,節后淡季就越輕松,有流動資金。”一家上市公司零售督導經理如此分析。
一方面是積攢資金,一方面是減輕負擔,這一場“備糧”戰役,讓各大品牌都格外的重視。“今年我們公司會轉型,從專業體育向休閑服飾轉變,因此現在的清庫存,很關鍵。”一家運動品牌福建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方面是遺留下來的大量鞋子,需要處理變成現金;另一方面是大舉進攻服飾領域存在很多變數,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推廣和門店的轉型,減掉庫存的壓力就等于是增強了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