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7 來源:互聯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經濟就開始形成發展起來。主要成因:
一是紡織產業在當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植根當地的傳統產業,幾乎家家戶戶,祖祖輩輩與紡織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到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崛起,“紡織”自然成為當地的**產業。
二是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受無工不富的思想影響,在一家作坊或企業生產某種紡織品取得成功之后,左鄰右舍紛紛模仿跟進,辦起 企業生產,這樣在一地就構成自發性的企業群落,逐步形成“一地一品”的格局,進而通過衍生、擴張,拓展為更大范圍、更大影響的區域布局,集聚生產要素,釋 放規模效應。發展到一定程度,當地政府給予了支持,引導發展,這樣圍繞一類主打產品形成了產業的集聚。
三是我國開放之初,推行吸引外資和出口拉動的政策, 國際上產業結構也在調整,一些勞動密集性的產業,正在尋找成本更低的生產地。土地、勞動力、稅收等方面種種優越的條件,使外商紛紛在大陸投資辦紡織服裝加 工企業,并由此引發了當地如雨后春筍般的產生出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形成了特定的集聚,這種情況在珠三角、長三角、東南沿海一帶十分典型。
四是產業與專業 化市場互動互促,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集聚。改革開放不僅放開了生產,也放開了流通,馬上就有百姓擺攤賣紡織品和服裝,一些地產地銷的地方,以令人不可思議的 速度,產品生產和市場營銷同時壯大起來,民間資本不斷投資生產,政府部門不斷引導改造升級市場,使得這些地區成為了*具競爭力的生產和市場集聚地區。
五是由一個或若干個優秀骨干企業帶動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一個優秀的骨干企業不僅有很強的加工能力,而且具有很好的研發能力和營銷能力,還有自主的
六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國紡織行業大調整時期,一些城市的公有制紡織企業下崗職工開始了新的創業,他們利用過去積累下來的管理、技術的優勢,抓住機會,分散辦起了民營企業,刻苦經營,開辟市 場,二次創業,在一個區域里形成了特定產品的集聚地。改革開放,使我國紡織服裝業在許多地方“無中生有”,并且短短幾年、十幾年就迅速成為集聚地。
正是在紡織產業集群經濟迅速興起時期,2002年,剛剛經過國家機關機構改革,全面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2011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地方政府、協會組織合作開始了產業集群試點共建工作。這十年,我們親眼見證了集群地區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一)克服盲目性,從感性發展走向理性發展了。
過去許多集群的發展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又由于受到局限性影響,集群地區對國內外市場的把握、產業發展趨勢的把握、對國內外同行、上下游行業、相關行業的了解都不足,發展比較盲目,不僅沒有長遠規劃,而短期規劃也很少有。這些年以來,情況有了非常大的改觀,專業發展規劃先行已經被廣大集群地區所運用。如今發達 的集群地區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出比較符合實際的長短期發展規劃,而實力不足的集群地區則聘請國家省市協會組織、高等院校、規劃設計院等幫助做發展規 劃。在編制規劃中,能夠把本地放在全省、全國甚至國際上通盤考量。特別是有了國務院批轉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建設紡織強國綱要》、《紡織工業 “十一五”發展規劃》、《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指導,地方規劃編制水平不斷提高。盡管各地水平參差不齊,但是我們更主要的是看到這個變化是一種從感性發展到理性發展的進步。
(二)規模大為擴張,資本壯大了。
進入新世紀的頭十年,我國紡織工業高速發展,纖維加工量占世界的比重從2000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51%,這其中產業集群地區是提升加工總量的主 力軍。大類產品,比如化學纖維生產,僅蕭山、紹興、桐鄉三縣(區、市),2011年總量就達1100多萬噸。再如紡紗生產,鄒平、長樂兩縣就達156 0190 2607萬 錠。織造生產中,盛澤、西樵、湖塘、黨山等幾個鎮,就有20多萬臺織機。特色產品中,大規模增長更是很多。比如江蘇海門三星鎮2002年時,家紡產品 2520萬件套,年銷售額50億元,2011年銷售額就達500億元。規模的擴大是由投資帶來的,這十年,各集群地區的資本壯大很快,主要來自民間。比如 浙江省大唐、許村、楊汛橋、黨山、橫村5個鎮統計,2001年總資產149億元,2011年總資產659億元,增長342%。江蘇盛澤、新建、祝塘、川 姜、湖塘五個鎮2001年總資產162億元,2011年總資產1179億元,增長628%。集群地區的資本有機構成大大改變。
(三)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產品逐步升級換代了。
隨 著國際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紡織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不斷涌現,兩化融合也形成了趨勢,紡織產業集群地區跟著科技潮流發展。在集群地區許 多企業建立了技術中心,有地市級的、有省級的、還有***的,有的還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無論是化學纖維生產,還是紡、織、印染等各個環節,在集群地區特 別是大企業里往往能看到國際上*新的裝備,采用*新的工藝、技術,甚至有些技術、裝備都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數字化的經編機、電腦橫機、無梭織機等在產業集 群地區相當普及。工藝技術裝備水平的提升,促進了產品設計開發,時尚創意,帶來了產品的升級換代價值提升。
(四)產業鏈逐步完善,產銷結合更密切了。
這 些年,產業集群地區已經深刻認識到現在的市場競爭從某種角度已由過去企業之間的競爭發展成為產業鏈的競爭,紡織行業的產業鏈長、環節多,更要加強產業鏈的 建設,才能提高本地產品的競爭力。因此,十分重視產業鏈的配套、完善。現在實力雄厚的集群地區產業鏈都很完善,這與他們近些年加強引導、鼓勵支持企業加大 投入有很大關系,這也使他們繼續保持著競爭的優勢。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集群地區的專業市場也有快速的發展,市場功能在增加,與產業形成很好的互動。而集群 地區的網絡銷售電子商務,也開展的非常普遍,已經成為重要的營銷方式,產業、專業市場、電子商務更加緊密的結合,使紡織集群地區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五)社會責任感加強了。
過 去,紡織制造行業的職工收入不高,這也是產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作用,企業對職工的工資不斷上 調,近幾年,每年都以10—20%的速度在增加,現在操作工人的收入遠遠高于越南、印度、孟加拉等發展中國家同行業的工人。不僅如此,企業逢節假日還會買 火車票、包長途汽車等接送職工回家鄉過節,并贈送禮品。過去,產業集群地區許多企業廠房簡陋,家庭作坊式的條件很差,現在有了很大改善,建了新廠房,有的 地區集中蓋標準廠房,還有的建設工業園區。而且職工宿舍也有很大變化。變化還表現在環境治理上。產業集群初起時,有些地方對環境不夠友好,特別是有些行 業,企業對環境帶來破壞。但是,在國家下力整頓,依法治理,宣傳教育下,積*采取措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在集群地區,因為企業眾多,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 感的工作要花很大氣力,但是,我們看到無論是善待員工,還是善待環境,集群地區整體都有了相當大的進步。
(六)區域
這些年,國內紡織產業的品牌意識逐步增強,發展模式從追求數量規模到注重質量品質,從來料加工,貼牌生產到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品牌貢獻率。許多產業集群地區 把抓自主品牌建設作為提高本地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制定各種政策鼓勵幫助。因此,紡織產業集群地區大企業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小企業一些自主品牌也在成長。在支持企業搞好自主品牌的同時,地方也在實施區域品牌的戰略,這十年來,帶有紡織特色的區域品牌不斷出現,并被社會不斷認知。可以在電視臺、報紙、 廣播等新聞媒介上,在高速公路兩旁廣告牌上等看到宣傳。有的省市還開展了區域國際品牌的創建工作,讓區域品牌走上國際。
回顧十年,紡織產業集群地區是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變化都是相對的,變化是進步了,但不一定就完全做得很好了。有的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還要花大氣力去改變。對于整個紡織集群經濟是不是可以這樣評價:十年前整體是處于初級階段,但不平衡,有的還比較落后;現在普遍上了一個層次,仍不平衡,涌現了一批轉型升 級見成效,具有新型產業集群內涵的地區。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