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7 來源:互聯網
新華網記者:*近一則報道,去年衣著內需銷售不太樂觀,很多企業存在庫存的現象,不知道您對這樣新聞和消息怎么看?
王天凱:不僅去年,今年上半年。整個經濟增速平緩,消費需求不足,對市場需求都有影響。但企業評價不一,企業自身是關鍵。
*近我也看了國際上一些知名咨詢公司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麥肯錫的分析:說現在沒有人懷疑,消費品行業將會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巨大市場。它從年齡分析開始,80后到2020年40歲了,70后已經50歲了,60后進入老齡層次了,這樣一個新興消費群體,在中國經濟發展未來意味著什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把握好由于地區差異以及年齡差異對消費所需要的不同層次的變化,是企業突圍的關鍵。做企業一要看長遠,二要把好時機,三,產品針對性強。對未來充滿信心,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新華網記者:現在的局面是優質資源越來越集中到大企業,中小企業怎么辦?如何為中小企業提供咨詢和服務,把他們帶動起來?
王天凱:從這幾年發展來看,我們資源優勢集中趨勢非常明顯。*近一些企業分析顯示,大企業優質資源比重增加,中小企業資源短缺。中國未來紡織產業發展趨勢,應該是大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做特。大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生存空間。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做特,為大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基礎。
所以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關系,我們講是公平連接、共贏發展的區間。即便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中國37000戶規模以上企業,仍然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還要生存、還要發展。我們更多的應該面對中小企業提供各種類型的公共服務,包括信息、技術、人才培訓。
棉花差價大,棉農未得利
新華網記者:對于紡織行業來說,大家都很關注棉花管理的政策?,F在棉花價格國內外差異大,導致了行業總體處于不利境地,很多人呼吁調整產業政策,您怎么看?
王天凱:棉花問題,我們行業持續的在反映。當然對于國家來講,它的初衷是保護農民,因為農民現在種棉花的成本不斷在增加,所以國家采取的定價收購政策。我想初衷保護農民誰都支持的,但是這個政策和整個國際上的棉花價格體制是相違背的。國際上棉花價格是供需關系做決定,我們是國家定價在做。所以兩年收儲下來造成國內棉花價格比國際上高了一大塊,這兩年中間*高差價高到了價格6000塊,低的時候也是4000塊錢左右,這個價格相當于整個棉花的三分之一左右。
直接帶來的問題是:中小企業開不起來的,市場棉花價格差,導致國內有些企業少用或不用棉花,導致現在收購的棉花庫存很多。目前放儲量達700萬噸左右,但新一輪收儲又要來了。這個體制實行了兩年,我們認為不可行。財政負擔嚴重,農民沒有得到完全得好處。
新華網記者:相關部門有對這一政策關注并重新制定嗎?
王天凱:現在沒有改變跡象,一個棉花要八九個部門來共同表態。實行到現在,大家已經覺得壓力巨大。所以未來可能會采取棉花直補的政策,直接補給農民,保護農民利益?;貧w市場原有競爭,用事實證明。我希望國家能夠盡快推進這個政策。
圖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現場回答問題 新華網記者牛鵬飛攝“走出去”如何“走得穩”?
新華網記者:您認為目前紡織企業應該如何看待“走出去”的問題?
王天凱:中國紡織品進一步優化全球資源配置,這是一個趨勢。走出去多慎重:
**,現在我們走出去的企業比較廣泛,涉及到棉紡、毛紡、服裝、針織、化纖等。既有到東南亞地區,越南、孟加拉,也有到發達國家,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走出去從投資形式也多樣化,有做加工基地的,有投資原料基地的,有的是純粹經營加工的,也有收購了一些國際上先進加工技術等等。但是總體上是立足于產業鏈互補的角度,對走出去的企業或者說從整個行業來講,我認為還是少數的。
第二,所在國包括它的政治、經濟、法律、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等各個方面,還沒有具備中國紡織業這樣一個龐大的產業群體大量走出去、大量接受的程度。
第三,在于我們自己。我們企業真正有跨國資源配置能力的企業是少數?,F在走出去的企業應該說是比較強的,不是說誰想出去就能出去的。我們不可能把這樣大的一個行業在短期內加工能力都往外搬,如何而是做好自身,才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
中國紡織業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從原料到服裝,甚至于紐扣,可能在一個產業園區就可以完成。當然中低檔產品加工能力,在不長的時間我們會轉移出去,原因是我們的勞動力成本確實比有些國家高得多。這些調整其實是在進行當中,可以到國際上看一下,中低檔產品沒有中國造的了。我們現在還有一種方式投資搞了一些棉花基地、羊毛基地,包括收購國際上的一些渠道,以及先進制造的一些技術。在進口這方面加快步伐。
新華網記者:現在市場上通過標榜一些進口面料來賣高價,是不是我們的進口面料就是優于國產面料?造成這個現象又說明什么問題呢?
王天凱:對待面料這個問題,我認為現在國內面料和進口面料有差距,但不是普遍的。國內企業一直非常注重面料的開發,在這方面也有很大進展。甚至有些企業做出來的面料國際上都做不出。比如山東魯藝棉紡廠用魯藝做的一些面料,價格都要定到幾千塊一米,達到**水平。這就說明現在我們的面料在技術上和國際上并沒有技術差距。
如果說有差距,主要還是在設計上。1.國內產品在原料的選用、色彩的配比,確實看起來與國際上有差距。2.我們有些毛料,特別是有些毛紡面料可能在手感當中也不及國際產品。但是我覺得這兩個問題,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到今天,并不是克服不了的問題。至于現在進口面料價格高一點,國產面料價格低一點,這個情況是存在的。這里我說兩點:**,本身承認存在差距,但差距不是普遍差距。第二,更廣、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這個差異。至少我現在去買衣服,我不會去迷信進口面料,我認為國產面料完全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另外,從價格上也不是進口產品就應該比國產的貴。國人現在消費觀念更加理性,不會盲目選擇。
新華網記者:在大家觀念中紡織行業是一個傳統行業,衣著紡織品和家用紡織品是大家所熟知的,但產業用紡織品功能和用途還不了解,您能不能就其未來的用途以及行業創新發展渠道給大家介紹一下?
王天凱:就行業創新來講,我們在未來發展,科技、
我曾經講過,產業用紡織品實際上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為什么這么講呢?神九、神十,很多都是用產業用紡織品,現在空氣PM2.5過濾材料都是我們的產業用紡織品。這些在未來發展當中,對產業用紡織品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其中在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業化、城鎮化在推進,內需市場等都有這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對我們是非常大的機遇,也是非常大的挑戰。如何在未來、在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真正把我們國內產業用紡織品推向主流市場,帶入百姓生活中將是我們行業的發展目標。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