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以白為美”的風氣是越來越流行了,白到發光簡直就是對一個女孩子*高度的贊揚。于是,很多商家對準風口,推出了很多的美白產品,看起來各個都能讓人變美變白。但有沒有功效看的不是商家的廣告,而是科學的評價報告。百檢網是百檢網院旗下的
第三方檢測機構,可提供一系列化妝品功效評價服務,包括化妝品的美白成分功效性評價,并出具權威報告。
根據2021年5月1日實施的《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具有美白功效的化妝品,應當通過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方式進行功效宣稱評價。
具有美白功效的化妝品,應當由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的要求開展人體功效評價試驗,并出具報告。
因此,化妝品的美白成分功效性評價不再只是個錦上添花的檢測,而是必須到正規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的一個項目。可見,未來假借美白之名,騙取消費者信任的行為會少很多。
化妝品的美白成分功效性評價必須在正規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相應的檢測評價并出具相關報告。
化妝品的美白成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含汞化合物:
含汞化合物是較早用于祛斑、美白的成分,如氯化亞汞、氯化氨基汞等,具有快速美白的“功效”。但其毒性大,而且容易在體內沉積,造成人體中毒,特別是大量或長期使用含汞化
妝品,對人體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我國及許多其他國家將汞列為化妝品中禁用物質。
2、氫醌:
氫醌是一種傳統且有效的美白祛斑成分,具有凝結蛋白質的作用,通過凝結酪氨酸酶中的氨基酸,使酶凍結而失去催化活性;另外氫醌在一定濃度下可致黑色素細胞變性、死亡。但是氫醌對皮膚有較大毒性,刺激性大,長期接觸能引起細胞病變,導致各種疾病。一般認為氫醌的用量> 5%,就有可能導致皮膚“白斑”現象,并可致敏。出于安全問題考慮,我國2002年版《化妝品衛生規范》中規定氫醌禁用于祛斑美白產品。
3、熊果苷:
熊果苷是氫醌的重要術生物,具有安全性高、美白效果明顯等特點,是重要的酪氨酸酶抑制劑,能夠在不具備黑素細胞毒性的濃度范圍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斷多巴及多巴醌的
合成,從而遏制黑素的生成。對于化妝品用熊果苷,其質量評價的關鍵是純度。而且與氫醌相比,雖然熊果苷的安全性好的多,基本沒有刺激性、沒有過敏性,對黑素細胞的毒性也明顯降低,但使用高濃度同樣會讓正常皮膚脫色。
4、曲酸及其衍生物:
曲酸由葡萄糖或蔗糖在曲酶作用下發酵、提純而成,其美白機制主要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同時又能抑制DHICA氧化酶活性,阻斷二羥基吲哚聚合,面且曲酸無毒,刺激性*小,是一種少見的能同時抑制多種酶的、安全性又好的單一美白劑。但長期使用曲酸仍然會具有細胞毒性作用,并可增加卵巢細胞染色體互換及染色體畸變的概率,引起皮膚病變。因而,近年來含曲酸的美白祛斑化妝品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另外,由于曲酸對光、熱及金屬離子不穩定,而且皮膚吸收性較差,人們開發了大量的曲酸衍生物來改進它的使用性能,如曲酸雙棕櫚酸酯,維生素C曲酸酯等。
5、維生素C (VitC)及其衍生物:
Vit C由生物發酵制備得到,對除去后天性黑色素沉積有明顯效果,并且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其美白機制主要表現在兩個途徑:一是使氧化性黑素還原為無色的還原性黑素;二是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對于其安全性評價,目前普遍認為VitC是維持人體代謝所必需的物質,但過量攝入對人體無益,甚至有害,而作為化妝品中添加成分,由于Vit C水溶性不穩定和不易被皮膚吸收等缺點,近年來其衍生物應運而生,常用的有維生素C磷酯鎂、維生素C棕櫚酸酯等。
6、果酸類:
果酸主要成分是a-羥基酸,它主要是通過滲透至皮膚角質層,促進老化角質層中細胞間的鍵合力減弱,加速細胞更新速度和促進死亡細胞脫離等來達到改善皮膚狀態的目的,廣泛應用于皮膚護理產品中,廣告宣傳其具有抗皺、去斑、防衰老等功效,但其長期安全性問題尚未定性。而且a-羥基酸會引起使用者對太陽光,特別是對太陽光中的紫外輻射更加敏感,會導致曬傷甚至皮膚癌。高濃度果酸能嚴重破壞皮膚角質層細胞之間的粘著力,造成表皮層嚴重脫落,因而容易引起皮膚紅腫、過敏甚至潰爛。因此,果酸產品,特別是高濃度果酸產品對皮膚存在不安全性。我國規定化妝品中a-羥基酸含量不得超過6%,產品pH值不得小于3.5。
化妝品的美白成分功效性評價方法:
對于美白化妝品的功效評價,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美白有效成分的檢測和評價,另一類是對美白產品的使用效果評價。
對美白有效成分的檢測和評價:
美白活性成分的檢測和分析可以通過化學分析檢測等方法對美白化妝品中美白活性物質的種類與含量進行測定,以此推斷美白效果。如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液質聯用、氣質聯用等儀器方法分析檢測,根據不同物質吸收峰的特點及高度,對美白劑中的有效成分的種類和含量進行測定,以推測其美白效果。
對美白產品的使用效果評價:
主要有目測法、照相法、動物試驗法、人體皮膚試驗等。
更多化妝品的美白成分功效性評價的相關內容可咨詢百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