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確保國家 糧食安全。“倉廩實,天下安”,雖說我國已經實現 糧食自給,但我們仍要牢記歷史,“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癥,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當前,有幾種影響糧食安全的現象值得關注。
?
一是種植結構“非糧化”。我國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從1978年至2017年增幅為110.81%,但糧食的播種面積從1.21億公頃下降至1.17億公頃,降幅為2.15%。與糧食播種面積不增反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濟作物增長十分迅速。其中,煙葉、糖料、油料、茶園的增幅分別為144.26%、175.88%、212.52%和271.85%,蔬菜和果園的增幅分別為599.85%和672.06%。出現“非糧化”現象,是因為經濟作物的價格數倍甚至數十倍于糧食。可是,對一個擁有近14億人的大國來說,過度“非糧化”現象對糧食安全有一定影響。
?
二是人均糧食擁有量常年徘徊在安全線邊緣。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確定人均糧食400公斤是消費安全線。我國糧食總量從1978年的3.05億噸增長至2017年的6.18億噸,增幅高達202.62%,但2007年以前人均糧食均低于400公斤。其后,人均糧食穩定站在了安全線之上,從2008年403公斤增長至2017年的477公斤。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成績的取得實屬來之不易,但總體上還不能高枕無憂。
?
三是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除了農業從業人數大幅減少,我國農業從業人員仍以中老年為主,且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利于農業技術推廣,粗放型耕作方式亟待轉變。
?
確保糧食安全是個永恒課題。下一步,有關方面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
防止“非糧化”趨勢進一步擴大。在引導產業發展過程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可通過均衡性轉移支付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產糧大縣人均財力保障水平,提高相關區域糧食生產積*性。采取措施制止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流轉土地的“非糧化”,切實遏制流轉土地“非農化”。
?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確保糧食安全。“藏糧于地”強調通過耕地的增加或減少來維持糧食供求的大體平衡。2016年東北地區進行了616萬畝的休耕和輪作試點,2017年試點面積擴展至9個省區192個縣市的1200萬畝,取得了明顯成效。“藏糧于技”強調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當前,應圍繞著涵養土壤,推廣優良品種,采取標準化高產高效綠色技術模式,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水平。
?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堅持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做精品質結構,由過去滿足量的需求向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提高農業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夯實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產業基礎。
?
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應做好“傳老、擴中、培少”三項工作,建設好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