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總局辦公大樓前掛牌。歷經五年博弈,大市場監管格局開啟。 ?
不久前,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曾在會議中介紹,市場監管總局計劃于4月10日正式掛牌組建。回顧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掛牌的經歷,也是前**深夜先行換牌布置妥善,第二天上午由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和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共同主持了簡短的揭牌組建儀式。
?
也就是說,今天,主管市場監管的副總理,也可能蒞臨三里河東路,與總局黨委書記畢井泉、局長張茅,共同為正式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揭牌,并部署下一步的大市場監管工作。
?
此前張茅在會議中提到,將于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三定方案并報批。機構改革具體時間表如下:
?
3月25日前深入傳達學習三中全會精神;
?
3月24日召開推進機構改革工作會議,王滬寧同志參加;
?
3月31日前配備部門領導班子成員;
?
4月20日前完成轉隸組建;
?
5月31日前上報三定規定草案;
?
6月20日前三定方案報批;
?
9月底之前落實新的三定方案;
?
2018年年底驗收。
?
據此前網傳的測試版市場總局官網顯示,原任國家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食品安全總監兼綜合司(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秘書處司長(秘書長的孫梅君出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分管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綜合司(食品安全辦秘書處、食監一司、食監二司、食監三司、特食注冊司、中保委以及其他綜合性司局中的與食品有關業務工作。
?
無論如何,食品安全劃歸大市場監管已毋庸置疑。
?
但是,三定方案未出,仍有不少疑問尚未獲得解答:食品監管不再單列,是否存在“被忽視”的可能性?多部門合一之后如何保證食品監管的專業性?特殊食品注冊、備案制進程如果因機構改革放緩,企業該如何應對?
?
食談君再次采訪了政府監管研究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發院研究院劉鵬,就市場總局成立后食品監管的走向進行探討。
?
公共食談:您認為從目前的機構改革路徑來看,食品安全監管處于怎樣的位置?食品及特殊食品不再單列,是否意味著我國食品安全已經進入了常態化,無需“特殊”處理?
?
◆劉鵬:
?
從目前的機構改革路徑來看,食品安全監管將會被統一納入到市場秩序監管的范疇,成為新成立的市場監管總局諸多監管職能中的一個普通組成部分。由于合并前的三大總局加上發改委、商務部的一些職能司局,一共將近有60個司局,合并后的大市場監管總局的司局數量將會精簡至25-30個左右,這就意味著食品安全監管職能*多也就1-2個司。特殊食品單獨單列出專門的司局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原總局下面跟特殊食品相關的事業單位大部分應該會保留。
?
特殊食品雖然特殊,但在本質上仍然是按照食品管理,特殊主要還是體現在跟一般食品產品的功效、安全風險和監管的程序上,并不必然體現在監管機構的內設上。
?
公共食談:食品并入統一監管后,是否會出現被“忽視”的可能性?將如何避免?
?
◆劉鵬:
?
統一監管后,食品監管只是諸多職能之一,從前期的調研來看,兩種可能性都存在:一方面有部分地方將原來相對零散的監管隊伍進行有效整合,突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中心地位,使得70%左右的監管力量都轉移到食藥安全監管工作上來,食藥工作不退反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地方只是簡單合并監管部門,并沒有區分合并后監管部門的工作重點,導致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被弱化。也就是說,綜合監管體制并不必然導致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弱化,重要的還是地方領導的重視程度以及對監管的投入。
?
為了防止食品安全工作被忽略,可以考慮在內設機構設置食品安全機構方面需要提出剛性化要求、強化對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負總責的考核與督查力度、制定不同級政府食品安全事權責權清單、加強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力量等。
?
公共食談:目前藥品采取單獨監管模式,“大監管”情況下,食品,尤其是特殊食品的監管專業性如何保障?
?
◆劉鵬:
?
從監管科學性與產品風險程度分析,藥品的安全風險較高,監管的專業性也比特殊食品要高。特殊食品本身的安全風險相對較低,即便是特殊醫用食品,也很少發生不良反應,因而如果按照藥品來管,容易把產業管得過死而喪失活力。
?
特殊食品這里的監管專業性可以分為技術專業性與執法專業性兩個維度。食品,尤其是特殊食品的風險在我國目前主要還是人為造假和環境污染帶來的,因此其技術專業性更多的應當依靠原食藥總局下面的部委事業單位來保障,基層監管的工作更多的是執法的專業性。要讓這兩種專業性相互結合配合起來,相得益彰。
?
公共食談:本次成立市場監管總局也借鑒了地方經驗,您認為哪些地區的監管模式值得借鑒?
?
◆劉鵬:
?
深圳很早就在統一監管的大背景下單獨設置食品安全監管的獨立二級機構,天津也是很早就在省級層面設立了統一的市場監管委員會,這兩個地方對于在綜合監管背景下如何確保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中心地位應該是有一些前期探索經驗的。
?
公共食談:特殊食品注冊、備案制有可能因機構改革而步調放緩,您認為應當怎樣盡快對接,將注冊制盡快推入正軌?企業應當如何應對這一問題?
?
◆劉鵬:
?
特殊食品的注冊和備案制放緩主要是因為機構改革調整需要有一個過渡期,各方面機構重組和人事到位也需要有個過程,但從長遠來看應該不會對特殊食品注冊和備案制改革有實質性的影響。企業應該繼續將原有制度下企業應該完成的準備工作和提交資料準備好,同時與監管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對監管部門的政策動態保持密切關注,一旦機構改革過渡期結束,就可以按照原來的工作進度繼續推進。
?
另外,從長遠來看,企業和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各種政策渠道呼吁監管部門將特殊食品的注冊和備案制的立法位階提高,這樣更加足以保持制度和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
公共食談:您認為今后食品監管還將面臨哪些難點?應如何解決?
?
◆劉鵬:
?
從近期來看,食品安全監管,特別是省市層面的監管工作,可能會受到機構改革的沖擊,因此需要在落實機構改革時認真按照“費隨事走,人隨事走”的原則做好編制、經費和設備的劃轉工作,防止食品安全監管人才的流失和原有監管隊伍的渙散,保障監管人員的積*性。
?
從長期來看,食品安全監管的工作仍然需要在推進信息化監管、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建設、強化基層監管、促進監管行刑銜接、加強社會共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做長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