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傳統污水、垃圾處理領域低價廝殺激烈,誰是環保產業下一個“藍海”?是土壤修復、污泥處理?還是黑臭水體、海綿城市?
近期,西安空氣采樣“口罩門”事件甚囂塵上,其他地區也屢次發現環境數據造假事件。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近年來,環保部對監測數據更加重視了,檢查力度也在逐步擴大。根據數據預測,2020年環境監測行業市場規模或將突破900億元,5年復合增速約為20%左右,有望成為新的“風口”。
嚴打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問題頻發,是因為環保部查得嚴了。一家環境監測檢測企業的負責人毛真(化名)向記者表示,環境數據造假是環保部*近抓的重點,在近期開展的環保督查中,關注*多的兩件事,一個是污泥非法處置和轉運,另一個就是數據造假。
“環保部門不定期開展‘飛行檢查’,就是在不通知污染企業的情況下,直接派巡視員去站點。先取樣,再檢測,然后用檢測結果與取樣時的在線監測數據相互比對,一旦發現兩者差值超過一定的比例,就會涉嫌環境數據造假。”毛真說。
此外還有專項檢查。2015年4月,環保部召開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決定用兩年時間開展全國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專項檢查。
制度建設方面,將監測事權上收。2014年,環保部在全國選定201個國家直管站開展試點,通過公開招標確定6家第三方公司負責其日常運營維護。一年之后,環保部印發《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實施方案》,要求2016年完成1436個國控城市空氣監測站的監測事權上收。今年10月25日,環保部表示,全國九成多的城市站已經完成交接,1436個國控城市站已交接完成1324個,僅112個尚未完成。
此次“出事”的西安市長安區監測子站正是先期試點之一。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約束力增強了,所以西安這次才采取了“棉紗堵采樣器”這一不太常見的方法。
“2013年以前,全國主要城市中至少80%以上都是能夠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2013年后,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實施,結果80%的城市都不能達標。雖然有新標準提高的因素,但如果不是嚴重造假的話,滑坡不會這么嚴重。”馬軍說,“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實施后的大滑坡,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數據的真實性。”
商機
環保部“嚴打”,給環境監測檢測企業帶來了商機。
毛真表示,*近他們接了一單,客戶本來有自己的檢測公司,原來也都是自己進行檢測,但*近卻突然發文要求所有子公司普查數據,而且必須找第三方來做。“就是因為現在責任很重,出了事領導也要擔責,弄得大家都很緊張,已經不相信自己的數據了。”毛真說。
制度的變革也帶來一些機會。例如,國控城市空氣監測站過去都由地方環保局來運營,監測事權上收以后,則通過公開招標由第三方公司負責日常運營維護。
7月23日,在2016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趙笠鈞也表示,未來環保部門還要實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通過給企業頒發排污許可證,規定其一年的排污量是多少,企業則通過監測檢測形成自己的審計報告,然后向政府部門“自證清白”。中國現在大約有600多萬個固定污染源,如果每個企業一年要花10萬-20萬元做檢測,就是一萬億規模的市場。
在毛真看來,環境監測檢測的客戶也與傳統的環保產業有所不同。傳統環保產業如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等,一單的規模都是上億元,而監測檢測企業的客戶則從“小賣店”開始算,例如,一個餐館要辦衛生許可證,就得做環境檢測,市場非常大,但每單的規模可能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