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7月8日上午,東華大學松江校區,噴水池廣場西側,隨著紅色綢布的落下,一座嶄新的塑像首次與師生見面。他面容硬朗,眼神炯炯,經年以后的每個晨昏都將陪伴莘莘學子茁壯成長。塑像主人公就是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再過100天,東華大學也將迎來70周歲生日。
校方表示,這次把張謇塑像請進大學校園,既是為學校準備的一份特殊生日禮物,又是回溯學校辦學歷史、傳承張謇精神、啟航新征程的一次文化尋根和基因賡續,同時也是面向全校師生的一場“零距離”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張謇一生創辦1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教育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東華校園新落成的張謇塑像,身穿西裝、目光堅毅,體現祈貫中西、開拓進取的品格;紗錠造型的底座,奔騰的浪花,象征躬身實業、矢志報國,弄潮江海、通濟天下的格局。
152 0173 3840年,張謇創辦了我國**所紡織專業學校——南通紡織染傳習所,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后來學校幾易更迭,發展成為南通學院紡織科。1952年,經高校院系調整,南通學院紡織科遷往上海辦學,全員并入東華大學(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自此,學校與張謇、與其傾力深耕的近代中國紡織教育有了不滅的血脈淵源。
我國化纖專業學科創始人之一、紡織系統環保專業奠基人方柏容,曾任南通大生**紡織廠、上海市國棉十九廠廠長的吾葆真,對我國染整工業開拓、發展和紡織染整專業人才培養有突出貢獻的諸楚卿,成功首創紡織高校應用化學研究室、在全國紡織行業中**開展助劑、透濕涂層和感光材料研究的周竑……當時的南通學院紡織科培養了一大批紡織領域的專家學者,并校后他們進入東華大學(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工作,并將張謇親筆為紡織染傳習所題寫的“忠實不欺 力求精進”的校訓精神帶到東華校園,融匯入“崇德博學 礪志尚實”的東華校訓,傳承賡續東華作為新中國**所紡織高等學府,呼應國勢、篳路藍縷的育人初心與報國情懷。
全國紡織學科院長論壇、現代紡織企業家校友研討會、現代紡織科學與工程國際研討會、上海“紡織”研究生國際暑期學校、“紡織科學與工程”暑期夏令營……在距離東華大學建校70周年倒計時100天的特殊日子,學校舉行“張謇精神與紡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系列活動,開啟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新征程。
東華大學70年的辦校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傳承踐行張謇精神的歷史。循著張謇實業救國、教育報國的精神軌跡,東華大學從1951年建校伊始就肩負著助力紡織強國的使命,學校發展的每一步都始終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服務國家需求為根本使命。70年來,東華大學為我國紡織行業及社會各領域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從立志“織漂染練,衣被天下,惠澤眾生”到服務“天宮”“天舟”“北斗”“天通”“嫦娥”等重大國家戰略,都有一代代東華人的身影。
落成儀式后,師生紛紛前來打卡校園“新地標”,與張謇完成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從今天開始,只要前往學院樓做實驗,我都會經過張謇塑像。校園時光能有這樣一位紡織行業先驅陪伴,讓我倍感親切。張謇的人生追求、高尚品德和豐功偉績,激勵我堅定愛國報國情懷,不斷開拓進取,勇于創新,腳踏實地,肩負起‘強國有我’的時代責任與使命。身為一名東華人、紡織人,我非常自豪!”東華大學紡織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朱涵祺談到。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