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4月20日下午,以“新材料新動力新時代”為主題的2021江夏區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武漢紡織大學新材料專場在武漢紡織大學陽光校區舉辦,該校6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武漢企業并落戶,簽約總額570萬元。
**個上臺推介的項目一直備受關注,武漢紡織大學楊紅軍教授團隊研發的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項目,該血管采用了編織技術,將彈性纖維材料**編織成為一個管狀織物,再將具有藥物釋放功能的纖維膜與織物進行復合做成與人體結構相同的三層結構血管。血管中攜帶的藥物緩慢釋放可以防止短期內血栓的形成,也將促進內皮細胞在血管壁上的形成,達到長期抗凝的目的。人造血管已授權和申請相關發明專利,產品上市后在臨床應用上可減少血液流動中能量損失,維持血液持續流動,防止血栓形成,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現場,有機硅渣無害化資源化研究、一種新型復合催化材料的制備及其水處理技術研究、國產化超高清視頻信號處理系統等6個成果轉化項目分別與武漢藍普醫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簽約展示,小口徑人造血管、高技術纖維及應用研究、納米纖維醫用生物等6個路演項目進行精彩展示。
打破“紡織就是紡紗織布”認識誤區,武漢紡織大學組建“省部共建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平臺,匯集了徐衛林教授等一批拔尖領軍人才,促進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在鄂轉化。
隨著材料等新興前沿學科的崛起,以醫療衛生紡織品為代表的“現代紡織”科研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武漢紡織大學在人工心臟瓣膜、小口徑人造血管、高端醫用敷料、人造骨骼,以及軍工航天、節能環保、智能穿戴等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已具備基于纖維的基礎研究、制備技術、成型技術、應用推廣、產品設計等全產業的較強實力。
近年來,武漢紡織大學堅持立足湖北、服務湖北,與湖北地方政府、企業深度對接、協同發展,一大批技術成果在湖北省武漢市內企業實施轉化。有關專家表示,隨著江夏區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的建設發展,未來將對紡大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更多良機。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