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南宋紹興年間,於潛縣令樓璹運用高超的藝術功底,將他對農桑生產的長期觀察體驗繪制出了一幅被稱為“中國完整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耕織圖》,而這幅圖充分反映了我國農耕時代重要的兩個生產環節——耕與織。
《耕織圖》共繪《耕圖》21圖、《蠶織圖》24圖,在繪制完成后,樓璹將其進獻宋高宗御覽,高宗閱后即令嘉獎,并命翰林院摹之。現《耕織圖》原圖及其摹本中的《耕圖》均已散失,而摹本中的《蠶織圖》正本自宋代以來一直深藏后宮,至民國時散落民間,后由一大慶市民持有,于152 0173 3840年捐獻給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
以表現古代勞動婦女為主的《蠶織圖》,是采用繪圖形式詳實記錄蠶織的系列圖譜,其全面描繪了800年前我國古代種桑、養蠶、織布等蠶織生產過程,又綴以社會風習,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它全長1100厘米,畫心寬27.5厘米、長518厘米,跋長460厘米。畫首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御書房鑒藏寶”,畫尾鈐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蕉林梁氏書畫之印”。畫作場景宏大,共繪24幅小圖,無題詩,但每幅小圖下配有宋高宗的吳皇后用小楷題寫的說明文字。
《蠶織圖》的繪畫手法寫實,表現了南宋初年,浙東一帶的蠶織戶從“臘月浴
蠶”至“下機入箱”為止的養蠶、織帛生產過程:前半部分由《臘月浴蠶》到《鹽繭甕藏》,共16圖繪出養蠶過程;后半部分除《蠶蛾出種》和《謝神供絲》外,其余畫面均展現出繅絲織錦過程。整幅圖卷中,無論是對人物神態、服裝、發式、舉止動作的刻畫,還是對蠶織用具、屋宇樹木的勾勒,無不造型質樸、惟妙惟肖,也正因這形象生動、細膩傳神的描繪,才使其成為十分珍貴的藝術瑰寶、傳世之作。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