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棉紡織形勢及對后市發展的看法--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中國棉紡織協會副理事長朱蘭芬在2003年度全國棉花形勢分析會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各位代表,非常感謝中國棉花協會給我這么一個機會,每次開會講,對我來說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大家互相交流,學習,提高,那么這次我感到多了一個機會,給了我一個修正錯誤的機會。我對棉紡織充滿了信心,所以我寫了一個當前的形勢分析材料,到今天這個時候我再看感到沒有信心,*后一段棉紡織的經營怎么樣,我眼前一片漆黑,如果大家看我原來的七個方面,肯定要產生一個錯誤,給大家的經營帶來危害,我這次說話說錯了沒問題,工資一分錢不扣,但是你們看了以后受損失問題就大了,良心上很過不去,所以非常感謝給我這么一個修正的機會。 為什么這么講,因為現在看形勢,看棉花,看市場供求關系,是霧里看花。各位領導對棉花的產量心里都有一本帳,不過沒有點破而已,到底是多少,咱們看看棉花的價格****在漲,回過頭來看棉紡織的市場特別的可怕,一點信心也沒有。市場怎么樣,原來我談的七個方面,現在的形勢看我以前的分析是微不足道的,那時候是看日子好過和不好過,現在看棉紡織是生與死的問題,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對。我站在這個角度跟大家商量,所以要是談棉紡織,**段稿我不說了,看棉紡織以后的趨勢我一點數也沒有,我簡單的跟大家探討幾個想法和觀點,很不連貫,也不一定對。 我先跟領導匯報一下這兩年棉紡織行業的發展靠的是什么,*終的動力是什么,這個數字是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海關的,包括我們棉花交易市場的數字。靠什么棉紡織行業這兩年發展這么快,2000年的時候我們紗的產量七百萬噸,用棉量四百八十四萬噸,我們出口一百六十一億美元;2001年的時候紗的產量七百六十萬噸,用棉量五百二十五萬噸,出口一百七十四億美元,同比增長7.8%;到2002年我們紗的產量八百五十萬噸,那時候的用棉量五百八十七萬噸,出口二百一十六億美元,同比增長24%。看到今年一至八月,我們紗的產量已經六百一十六萬噸了,出口一百七十六億美元,2001年全年是一百七十四億美元,一到八月份的出口已經超過了2001年全年的出口。紡織出口里面到底用了多少棉花,2000年的時候出口一百六十一億美元,出口減去進口,純粹的出口用了國產棉花二百五十萬噸,四百八十四萬噸里面二百五十萬噸是出口,變成一個加工產品出口了。到2001年的時候出口是一百七十四億美元,純出口用棉二百六十七萬噸,五百二十五萬噸里邊的二百六十七萬噸出口了,到2002年的時候,出口二百一十六億美元,同比增長24%,因為進出口是增加的,所以純出口用棉三百四十五萬噸,占總的用棉量58%,從51%增長到58%,消耗了五百八十七萬噸的棉花里面三百四十四萬噸是出口,出口減進口,*后純粹用國產棉花出口的產品占整個用棉量的58%,今年一至八月份,出口一百七十六億,同比增長25%,一至六月份的時候我算過,一至六月份出口用棉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如果要說日歷年度,今年出口的用棉比2002年的比重還要大。 用這個數據說明什么?紡織品的出口市場,這幾年提高競爭力了,占領了國際市場,市場擴大了,市場的需求拉動了棉紡織行業紗錠的發展。我感到幾年以前的紗錠,生紗產量的發展是基本平衡,因為我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的,但是8月份以后就很難說了,因為現在紗錠能力上升非常多,市場的開拓肯定沒有紗錠上升的快,總量就要過了,由供不應求到供求平衡,再到供大于求,現在感到紡織進入了一個供求過剩的階段,肯定要有這么一個過程。所以我感到供求關系的變化過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任何一個時候都是由供不應求到供求平衡,再到供大于求,這是一個競爭,通過競爭使企業再上一個臺階。 跟大家介紹這個情況,主要說明是出口拉動,去掉出口以后,我們的內需我算了一下,2000年的時候國內用棉花也就是二百三十四萬噸,2001年是二百五十六萬噸。國內紡織用棉,這一年大家很清楚,2001年的時候國際棉價從一月份六十美分,跌到十月份的二十九美分,當時國內的棉花一月份一萬三,一直到八月份跌到一萬一千八,差價是兩千多塊錢,我們那時候到計委呼吁,調控不了,到十一月份的時候棉花跌到七千四,是1997年以來*低的價格,低于當時的收購價,我當時在無錫開會,好多紡織廠說快收棉花吧,從來沒有那么低的。2001年的時候低于國際棉價12%,那一年我們出口比2000年增加7.8%,出口用棉增加十七萬噸。到2002年,當年的產品還不夠用,我把2001年的產成品積壓弄出去了,產銷率超過百分之百。今年在2002年的基礎上還繼續高速增長,正因為我們出口的市場拉動了國內紡織的需求發展,使我們的棉花價格上去了,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現在紡織用棉量多了是好事,棉花價格上來了,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危險,如果出口出不去國內**不可能消化那么多棉花的。 到2002年的時候,扣掉一些出口,我感到這個數字可能比較正常,國內消費是二百四十三萬噸,比2001年多了九萬噸,2001年確實有點兒不正常,因為產品出不去,價格高,如果出口市場受阻國內肯定消化不了,馬上形勢就要發生很大的變化,紡織由供求平衡到嚴重的供不應求。為什么說后面我看不清,兩眼漆黑,我不知道以后這個市場發展到什么程度。**點我想跟大家解釋,這兩年棉紡織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個人的觀點,不是盲目發展,是市場需求拉動,但是現在上的錠子有點兒過熱了,因為市場的拓展沒有這么快,這是一個觀點。 第二我想跟大家交流,因為形勢我確實看不清,也不太好說,但是我有兩件事還不太懂,一是看棉花的價格怎么看,另外一個問題,棉花的供求形勢怎么來改善。去年大家在會上講,我看好多期貨市場的書上也講,供求關系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現在看確確實實就是主要因素。但是供求關系怎么看,我感覺就看短期和長線。現在大家都看棉花這塊,我感覺到僅看棉花的供求關系是不夠的,應該看產業的供求關系才能看到棉花價格的走勢。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供求可以大可以小,你說棉花現在供求關系是供不應求,**值這個量擺著,你漲,漲到一萬八合理嗎?我說合理,漲到兩萬合理嗎?我說合理,供不應求就是供方說了算。 反過來我講一個數字,我們棉花交易市場有個表挺好的,2002年度從九月份到8月份紗的價格,棉花的價格,咱們拿32支算,二月份的時候棉花價格指數是多少呢?一萬兩千零五,到八月份的時候是一萬兩千九百四,二月份到八月份棉花的價格漲了九百塊錢,而32支紗,二月份的價格一萬八千四,八月份紗的價格一萬八千五,漲了一百塊錢,按道理說已經過了七個月了,為什么棉花價格漲,紗的價格漲不上去呢?我們供大于求,所以紗漲不上來。說明什么問題?棉花是供不應求,到了后面是供大于求的,所以看供求關系不能看局部,得看產業,才能回避棉花價格的風險。 我感到后面紡織品的價格很難跟著棉花的價格往上漲,一個理由,世界上的服裝是供大于求的。我記得2002年1月份還是2月份,ICAC月報里面有一段話,加入WTO以后服裝的價格是逐年下降,為什么?服裝的量是供大于求,我感到這兩年以來的事實也證明了ICAC這個判斷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服裝的價格漲不上去,布的價格漲不上去,紗的價格也漲不上去,*后把棉花的價格也得拉下來。一至八月份我看了福州市場五十幾個品種的價格,十幾個上,十幾個下,基本上是平的,總的來講服裝的價格八個月沒有漲,紗長了一百,布沒有漲,服裝我感覺是往下退的趨勢。我個人認為,對棉花的供求關系不僅要看棉花,而且要看產業,才能減少風險。 另外我今天給大家算一下加減法,怎么看紡織產業的銷售能力。因為我說的是全國平均數。現在我們32支紗賣到一萬九千三(單位:元/噸,下同),如果紡織廠一點利潤都沒有的時候,棉花價格是多少它才能買到一萬九千三(單位:元/噸,下同)?你把這個紗的價格一萬九千三去掉增值稅以后,無稅價是一萬六千五,目前紡織品經過紡織廠的加工,有好的企業,有不好的企業,我不可能拿好的企業說,它可能就四千多塊錢的加工費,我也不可能拿不好的企業說,它可能七百、八百多,我感到不公平,我去一個60%的水平,這是完全成本,包括管理費財務費全加進去的成本是四千九到五千,我剛才算的是一萬六千五,減掉五千塊錢,減掉紡織廠的加工費用,剩下來的錢是什么?就是買原料的錢,剩下一萬一千五百塊錢,是紡織廠用來買原料的成本。 買多少棉花,以前我們算的是按1.1,雖然我們有的管理好的不按1.1算,按1.08,國內1.07差一點點沒問題,一噸紗用1.08噸原料生產,一萬一千五除以1.08就是一萬零八,一噸棉花的無稅價是一萬零六百,無稅價再乘以13%的增值稅,紗的真正價格是一萬二,32支紗賣到一萬二的時候紡織廠是零利潤,棉花的承受能力是一萬二,棉花價格指數是一萬三千九百五,如果按這個來算一噸紗1.08噸就虧了兩千零七十一塊錢,如果說現在一萬四千五虧的還要多,憑這一點我對紡織的未來沒有信心,虧不起,虧**兩天行,一個月兩個月行,虧半年我們流動資金都沒了,怎么周轉? 另外一個沒有信心的是,我從青島回來,青島的王總跟我講,我們有一個專門做內衣的以出口為主的企業,他說外商來了一個單子,外商說我知道棉花漲價了,我也知道出口退稅要下來三個點,但是你不要跟我談價格,你要談我就叫別人做。就是這么殘酷,所以說水漲船高,棉花價格漲了,紗能不能漲,紗漲了*終產品能不能漲,我感到一點信心也沒有。棉花價格一萬六、一萬七賣給誰?我感到價格能沖上去,但能不能站住腳,我也不知道怎么看。 第二個要探討的就是怎樣改善棉花供求關系。有兩個方面,從棉花供不應求到棉花供求平衡,到供過于求怎么變,有兩種,非常容易變,一個是放棄市場,市場退出了,不接單了,現在好多企業不能接單,一噸紗配兩千多我怎么接,我們現在準備“十一”放長假,因為我沒有競爭力。2001年的時候,紗的離岸價一噸是兩千二百六十美元,海關的數字平均值,進口的印度紗和巴基斯坦紗到岸價是兩千零三美元,到2002年的時候,因為棉花價格下來了,因為紡織廠管理也上去了,原來一噸紗的價格完全成本都要六千到七千,現在減員增效了,兩班三運轉,減少用工,為什么我從六千到七千能降到五千,因為技術水平提高了,技改了,這樣有競爭力了。2002年出口的平均離岸價是一千三百七十美元,進口價格是一千七百三十美元,國內每噸紗比它貴了一百三十美元。今年一到八月份,八月份出口紗的價格每噸漲到兩千一美元了,進口的紗一千六十美元,國內每噸比它貴五百美元,差四千多塊錢人民幣。 吸收市場很容易,國內的棉花需求量二百四十五萬噸,高一點二百五十萬噸,剩下的都出口,出不去了棉花就少用,棉花的供不應求馬上變成棉花的供求平衡,再下去就供大于求,這是改變棉花供求關系的辦法。第二個辦法保市場,確保市場,國際市場的份額不能丟,我們看美國農業部的報告,不管它準不準,拿它的數來說,這兩年全世界棉花增長五百八十萬包,中國就五百萬包,占世界增長量的86%,美國棉花一百五十萬包,澳門四十萬包。印度1998年的時候是一千二百五十萬包,一年里面增加了一百萬包,我們市場萎縮,一下它上去了,但是1999年以后你看印度的棉花用量沒有增加,但是去年降了十萬包,下來了,因為我競爭了,我上去了,包括巴基斯坦,還有墨西哥,墨西哥1997年的時候在上面,但是這兩年它下來了,我們等于是搶了別人的市場,占領別人的市場,市場占有率提高了。 棉花供求關系怎么看,一個是我退出市場,很容易,但是進很難,還有鞏固現有的市場,我感到鞏固現有的市場不是靠紡織一下能鞏固的,我賠不起,一噸紗賠三千塊錢賠不起,怎么辦?我們的產業鏈,希望大家一起商量,兩個辦法哪一個辦法,我是放棄市場還是鞏固現有的市場,我個人的觀點,我希望鞏固市場,有了市場才有發展,有了命才能奮斗,命都沒有了奮斗什么,到明年棉花價格好了我市場也沒有了,還要重新啟動,*大的損失就是紡織,包括棉農。所以站在紡織的立場,我代表紡織,但是我還要公正地說話。棉花協會里面是一家人,站在這個角度,我衷心地希望我們這個產業所有的人,在這個困難時期合舟共濟。2003年棉紡織行業遇到了“非典”,誰也沒有想到。1993年、1994年是紗的價格拉動了棉花的價格,當時我在生產司,我們那里的人來找我,你認識企業能不能跟老總說一下給我多少噸紗,誰做紗誰發財,拉動棉花價格往上漲,三百漲到四百元,漲到五百元,漲到七百元,但是今年棉花價格拉動產品是拉不動的,我感到非常危險,所以我希望我們棉花行業的各位領導,大家能站在產業的立場,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資源,共同渡過這個難關,保市場,咱們保了市場以后再說以后怎么樣,當然如果要犧牲市場的話我感到損失太大了。 "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