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抗生素的發現作為20世紀*輝煌的現代醫藥成果,曾治愈多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但近年來,隨著抗生素在臨床疾病治療中的廣泛應用,對抗菌藥物有很強耐受性的細菌也隨之出現。“‘超級細菌’,它本身并不像名字那樣可怕,但是它所帶來的耐藥菌問題之嚴重,恐怕已超過常人想象——高耐藥性不僅存在于人體內的病菌中,就連我們生活環境中的細菌,也在產生越來越無藥可治的耐藥性。”楊勝利、廖萬清等專家和臨床醫生在日前舉行的上海第47期院士沙龍上,對細菌耐藥性這一被美國醫學研究所描述為“全球公共衛生和環境兩方面的災難”問題深感憂心。
食品中細菌耐藥性竟高于人體內細菌
據悉,世界衛生組織已把“抗擊耐藥性”作為2011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希望以此扭轉之前“對耐藥性的十年忽視”。基于近年來對食源性病菌的監測數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研究室副主任陳敏在《細菌耐藥性與公共衛生安全》報告中提出,細菌耐藥性的主動監測網絡,應該以實驗室為基礎,覆蓋醫院、社區、農業、畜牧業、養殖業和食品加工業等可能存在抗生素濫用問題的方方面面。
據介紹,早在10年前,我國就對肉、奶等食品中部分致病菌的耐藥情況開展過監測。針對沙門氏菌的研究發現,從食用動物中分離的一些沙門氏菌對三四種抗菌素有耐藥性,有的甚至可以對11種抗菌素產生耐藥性。對此,陳敏表示:“這一情況只能說明養殖業正在大量濫用抗生素,也許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比人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更嚴重。”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近幾年也監測到:在上海市水體、水產品甚至蒼蠅中分離出的霍亂弧菌、沙門氏菌,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多重耐藥性。研究發現從食用動物中分離出的沙門氏菌的耐藥性,比從病人身上取得的病菌耐藥性還要強。專家一致呼吁“全社會、全環境都應慎用抗生素”。
“新抗生素上市后不到兩年就出現了耐藥情況”
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貴在其報告《耐藥菌的臨床感染及抗菌治療》中,用翔實的數據分析說明,一方面,要找到一個比原先更有效的抗生素越來越難;另一方面,耐藥性令藥廠越來越無利可圖,這是抗生素新藥研發不力的兩大主要原因。“一個新藥的誕生通常須歷經10年,抗生素也不例外。結果,新抗生素上市后,不到兩年就出現了耐藥情況,對藥廠來說,花同樣的錢和時間,不如開發一些收益期更長的新藥。”王明貴說。
“貓捉不住老鼠”?
如果把人類與細菌的較量比作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那么近十年來,“貓”顯然已斗志渙散。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比細菌跑得快,全球平均每年上市3種抗生素新藥;此后,新藥研發的速度明顯跟不上細菌強大的求生變異能力。2008年,全球僅誕生了1個抗生素新藥。“貓捉不住老鼠”的情況,在我國似乎更嚴重。
目前,國際上僅有兩種抗生素對“超級細菌”有效,分別是多黏菌素和替加環素。前者在我國已經停產,后者則處于研發階段。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