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wǎng)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 方舟子
留美學者,生物化學博士
《科學大爭論——轉基因作物安全嗎?》(見本報觀察家版組3月專欄版)發(fā)表后,有一些讀者提出了不同意見,使我覺得有必要針對現(xiàn)在在媒體、網(wǎng)上流傳的一些有關轉基因食品的誤解和曲解做出澄清。
對剛剛在國內獲得安全證書的抗蟲害轉基因水稻,常見的質疑是:“蟲子都不吃,人能吃嗎?”甚至一位**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也表示了這樣的擔心,建議要先對此做兩代人的人體試驗,并表示自己愿意當**位志愿試驗者。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抗蟲害轉基因水稻用的那種生物毒素 (簡稱Bt蛋白)本身其實是沒有毒的,只有在昆蟲腸道堿性環(huán)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且毒素蛋白要和昆蟲腸道細胞表面上的受體相結合,才會讓昆蟲中毒。
但是這種情況不可能發(fā)生在人身上。這有幾方面的原因。我們在吃食物時一般是要加熱、煮熟才吃的,Bt蛋白是一種蛋白質,蛋白質加熱后會變性,實驗表明,Bt蛋白在60攝氏度的水中煮1分鐘就會失去活性。即使是生吃也沒有關系,Bt蛋白只有在昆蟲腸道堿性環(huán)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人的胃環(huán)境是酸性的,并且人的腸道細胞表面不含有毒素蛋白的受體,因此不會中毒。被人吃下去的Bt蛋白,會像其他蛋白質一樣被消化、分解掉。
美國使用Bt蛋白作為生物農藥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大面積種植含Bt基因的抗蟲害轉基因作物也已有十幾年的歷史,迄今未發(fā)現(xiàn)一例人畜因吃這種作物中毒的。用老鼠和綿羊做的實驗也表明,吃Bt蛋白不會影響哺乳動物的身體健康。此外,獲批準的這種抗蟲害轉基因水稻,Bt蛋白主要出現(xiàn)在莖、葉中,胚乳(人食用的部分)中幾乎沒有,即使對Bt蛋白的安全性有疑慮,也可放心食用。
至于要求對轉基因食品像藥品一樣做人體試驗,甚至做幾十年的人體試驗再上市,這是不可行的,因為食品與藥品不同,我們每天都要在各種場合吃進大量的各種食品,不可能長期對試驗者的進食做出嚴格的控制,也不可能有明確的判定指標,因此也就不可能像在病人身上測試某種特定藥品那樣去測試某種食品的安全性。沒有哪一個國家要求食品在上市前需要先做人體試驗,更合理的要求是做生化檢測和動物實驗評估其安全性。轉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被要求做這些檢測,反而是雜交水稻等非轉基因食品往往未經安全性檢測就上市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轉基因食品也比非轉基因食品更安全。
國內媒體在報道抗蟲害轉基因水稻獲得安全證書時,往往稱之為“世界上首次批準轉基因主糧的商業(yè)化種植”。這個說法非常不準確。**,獲得安全證書之后還需要經過品種審批等階段才能獲得商業(yè)化種植。其次,三大主糧——玉米(152 0173 3840,2.00,0.10%)、小麥(2281,1.00,0.04%)、大米——的轉基因品種在美國都獲得了安全證書,有兩種進行了商業(yè)化種植:美國大規(guī)模種植轉基因玉米已有14年的歷史,美國玉米的80%以上是轉基因玉米。美國已批準6個轉基因水稻的商業(yè)化種植。只有轉基因小麥在獲得安全證書后沒有在美國種植,不是因為美國政府不批準,而是因為現(xiàn)有的抗除草劑和抗蟲害轉基因小麥都不具有太大的優(yōu)勢(對小麥而言,雜草和蟲害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是病害、干旱、寒冷等因素),研發(fā)它的孟山都公司自己撤回了種植申請,而致力于研發(fā)抗病害、抗旱等具有更大優(yōu)勢的轉基因小麥。
還有人說,在美國種植的轉基因玉米都是當飼料用的,不是供人吃的。這也是謠傳。在美國獲準上市的轉基因玉米品種大部分是以可供人安全食用的標準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的批準上市的,被大量地用來生產玉米粉、玉米片和上千種食品。只有一種抗蟲害轉基因玉米因為制造的抗蟲蛋白不那么容易消化,為慎重起見,美國管理部門規(guī)定它只能用來做飼料(其他的抗蟲害轉基因玉米則能供人食用)。2000年發(fā)現(xiàn)它被快餐店用于制作玉米片、炸玉米卷,引起全國性回收,商家損失慘重,曾經轟動一時。有28個人聲稱吃了這種轉基因食品出現(xiàn)過敏反應。但是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對這些人抽血化驗,認為他們的聲稱沒有證據(jù)。對聲稱者進行有安慰劑對照的雙盲試驗,結果也否定了該轉基因食品能引起過敏。也就是說,即使是被批準只供做飼料用的轉基因品種,實際上對人體也無害。轉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圍內已被幾十億人食用了十幾年,未發(fā)現(xiàn)因此過敏或出現(xiàn)其他不良反應的案例。
推廣抗蟲害轉基因作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大量地減少殺蟲劑的使用,從而減少農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食品中的農藥殘留。有人反駁稱,“美國農業(yè)部”的數(shù)據(jù)表明種植轉基因作物反而增加了農藥的使用。實際上,他們引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美國一家反對生物技術、提倡有機食品的民間組織 “有機食品中心”(OrganicFoodCenter)在2009年11月發(fā)布的報告,而且指的是種植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增加了除草劑的用量。即使是這份由反對轉基因的人士發(fā)布的報告,也不得不承認,從1996年到2008年,由于種植抗蟲害轉基因作物,美國減少了殺蟲劑的使用達6400萬磅。
該報告關于“種植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增加了除草劑的使用”的結論,也被認為是根據(jù)不可靠的數(shù)據(jù)和不準確的假設得出的錯誤結論。英國咨詢公司PGEconomics在2009年10月發(fā)布的報告認為,1996-2007年間,種植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3878,15.00,0.39%)、玉米和棉花(17105,150.00,0.88%)分別減少除草劑的使用4.6%、6.0%和15.1%。
其實,種植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的主要好處倒不在于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量,而在于可因此使用低毒廣譜除草劑草甘膦,該除草劑公認對人體健康無害。而“天然”作物則往往要用幾種較有針對性、毒性較強的除草劑。如果不用除草劑,靠耕耘除草,不僅費時費力,還耗費燃料,引起水土流失,反而破壞環(huán)境。
有一種反對轉基因作物的意見是,用轉基因技術抗蟲害只能有暫時的效果,從長遠看會適得其反,因為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害蟲會逐漸產生對毒性蛋白的抵抗能力,出現(xiàn)所謂“超級害蟲”。這的確是個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美國環(huán)境保護局規(guī)定,在種植抗蟲害轉基因作物的田地周圍,必須保留一塊專門種植普通作物,讓害蟲有個避難所。這樣,那些能夠抵抗毒性蛋白的突變將會被稀釋掉,超級害蟲也就不會進化出來。大約有90%的抗蟲害轉基因玉米和棉花的種植者都遵守了這個規(guī)定。抗蟲害作物已大面積推廣十幾年來,還沒發(fā)現(xiàn)有超級害蟲出現(xiàn)。但是這種局面是否能夠長久保持下去?有些專家認為應該有更大、更多的“避難所”,但農民一般不愿意增加這方面的損失,在發(fā)展中國家更難以確實實施。關鍵還是如何通過科普教育,讓農民理解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超級害蟲”只是一種很不準確的比喻說法,只是說它能夠抵抗某種特定的毒素,并不是說它是一種能夠抵抗所有毒素、農藥,生命力特別強、危害特別大的超級怪物。所以,即使出現(xiàn)了“超級害蟲”,那也不過意味著本來要用來抵抗它的那種轉基因作物失效而已,并不是什么大災難。我們可以另外再轉入別的毒素基因去消滅它。
有一種說法稱,種植轉基因作物無法留種,是種子公司剝削農民的陰謀。其實,給作物轉入抗蟲害、抗除草劑、抗病害等基因是不會影響作物的繁殖能力的。當然,也可以轉入某些特殊的基因讓作物種子失去繁殖能力,這種所謂“終結子技術”雖然已被開發(fā)出來,但是并沒有活動應用。那么為什么轉基因作物的種子往往也無法留種呢?這是因為它們用了雜交的品種,沒有留種是雜交導致的,和轉基因沒有關系。非轉基因的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同樣也沒法留種,農民并不覺得這是什么可怕的事。
總之,目前已經上市的轉基因食品都經過了理論論證和實驗驗證,都是安全的,沒有經得起推敲的理由和證據(jù)可以懷疑它們的安全性。即使從長遠來看,也是如此。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恐懼,主要是由于不了解轉基因技術。還有一個原因是不了解科學方法。例如,有人要求證明轉基因食品**沒有隱患才能上市,這是不可能的,沒有人能夠證明任何食品**沒有隱患。像一切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用不好當然也可能出問題,也可能出現(xiàn)意外,但是我們不能由于有這種顧慮就認定它有害而否定它。
實際上,在今天想要完全避開轉基因食品幾乎是不可能的。國內市場上絕大部分大豆油(7600,34.00,0.45%)和調和油、幾乎所有的木瓜以及相當一部分西紅柿,都是轉基因的。即使你避免在市場上購買轉基因產品,上餐館用餐時也難以避免。轉基因食品早已進入我們的生活,而且只會越來越多,無需為此恐慌,而應該學會接受它。
1、檢測行業(yè)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wǎng)注名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聯(lián)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wǎng)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wǎng)注名來源于“百檢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wǎng)所有,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wǎng)作品,請聯(lián)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wǎng)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wǎng)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