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11月20日,2020年紡織行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年會暨紡織行業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
張曉宏在致辭時表示,聚焦紡織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是共同商討推動紡織行業科技創新的有效舉措。蘇州大學是中國*早遵循現代大學學科體系舉辦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選高校。今年是蘇州大學建校120周年,學校紡織
行業科技創新需要跨界融合,會議特邀彭芳瑜介紹了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的應用推廣。彭芳瑜表示,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是針對航空航天、汽車軌交、船舶海工、電子制造產業的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需求,構建出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跨界協同的創新研發生態體系。中心致力于攻克數字化設計、數字化成形制造、數字化加工制造等“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大國重器”高品質制造和高端“核心工業軟件”、“核心工藝裝備”的自主可控。當前,我國
王玉萍以“凝聚產業鏈創新資源,打造新型行業創新載體”為題介紹了先進功能纖維創新發展思路。她說,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不可變化,消費結構的改變和升級為紡織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加強先進功能纖維
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院長潘志娟就紡織行業重點實驗室建設方面的經驗進行了分享。據她介紹,蘇州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以絲綢為特色,是國內外**擁有從桑蠶、養蠶、繅絲/纖維制造與紡紗、織造、染整、服裝設計與加工等完整紡織產業鏈的學科,擁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建有以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蘇州)為中心,多家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和紡織行業重點實驗室支撐的合理科研平臺管理構架,科研基礎扎實、產業鏈銜接通暢。潘志娟認為,行業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要立足行業發展前沿,研究內容要瞄準行業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要在行業企業推廣應用,平臺資源要向行業企業開放共享,重點實驗室與企業之間要形成技術創新合力。此外,重點實驗室與學院科研團隊之間要加強互動,參照國家重大戰略,開發行業關鍵技術,滿足企業技術需求。
曹秀明分享了陽光集團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經驗。陽光集團是全球*大
張傳雄介紹了中國紡聯科技發展部的主要工作。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主要承擔全國紡織行業有關科技發展規劃、科技創新、科技項目組織和管理、成果轉化與推廣、國家和行業紡織標準制修訂、科技產業等方面工作,開展紡織行業科技項目、技術咨詢服務,并為國家相關部委在紡織科技政策方面提供咨詢和建議。科技發展部下設科技計劃處、科技創新處、技術推廣處和標準處四個處室。科技部2021年的工作重點將集中在加強行業科技基礎統計工作,發布2020中國紡織行業科技發展報告,建立紡織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范三個方面。
在座談交流環節,與會代表紛紛表示,要實現技術創新,就要聚焦熱點、深耕難點。當前,依靠原有技術手段難以實現突破,必須要堅持智能制造和跨界融合,實現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雙重顛覆,打造健康的“大紡織”行業。多個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建議,行業機構要加大對行業重點實驗室的培育和宣傳,重點實驗室和各企業之間也要加強溝通交流,彼此重視提高依托單位對重點實驗室的依賴程度,*大程度地發揮重點實驗室的平臺作用,共同推動我國紡織的科技進步。
在進行會議總結時,孫晉良提出,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從搭建到現在做了大量工作,是推進先進紡織技術落地的重要平臺。這些平臺組成了行業技術創新的“大家庭”,要把這個“大家庭“組織好,才能實現興旺發達。“家庭成員”之間應當共同扶持共同發展,各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要進行整頓、提高、發展,要加強制度管理,定期做好工作總結,做好數據分析梳理,對標國際前沿紡織技術,穩步前行,**紡織行業科技發展。
李陵申表示,行業在培育和評審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時,一方面要做好頂層設計,加強規劃管理,在保證一定數量的同時,要有進有出,避免相關專業重疊;另一方面今后的科技工作要向要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傾斜,助力科技項目推進和成果產業化對接。各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要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根據所屬紡織子領域的技術短板設定自身重大項目研究課題,真正解決行業“卡脖子”難題。李陵申強調,未來我國紡織行業將把纖維新材料技術、綠色制造技術、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技術、先進紡織裝備技術和紡織智能制造技術作為科技創新的重點,建設好行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是紡織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
會議進行了2020年紡織行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授牌。
與會人員還參觀了蘇州大學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