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產業沒有生態提升,就沒有產業的發展。海寧在推動制革產業生態化的進程中,應走在前列。”在前天舉行的2011海寧皮革產業論壇上,中國皮革協會名譽理事長徐勇在主題發言中作出如上表述。當天的論壇圍繞“生態提升與產業發展”這一主題,對皮革行業如何順應綠色環保大潮,步入生態低碳時代,各路專家、政府和企業界人士展開交流。
新一輪以“低碳”為特征的經濟革命已經到來,一直背負著高污染名聲的皮革行業在綠色經濟浪潮下必須作出新的戰略選擇。在皮革之都海寧,一股低碳之風正在興起。
作為發言嘉賓,海寧市富升裘革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永根分享了企業直面環保問題之后做出的改變。就在今年年初,一條綿羊皮清潔化制革標準示范生產線在該公司投入運行,這條示范生產線是海寧兄弟皮革有限公司和海寧市富升裘革有限公司聯合海寧市皮革研究院、溫州大學共同研究的技術。
據悉,該技術創新開發了浸酸液回收技術、低耗用高吸收鉻鞣技術、廢鉻液可持續回用等三大關鍵技術。通過這些技術能對生皮制作過程中的鉻用量降低30%,吸收率提高至95%,降低鉻排放90%以上。同時,能實現對生皮制作中產生的廢水回收利用,大量減少銨鹽、石灰等物質的用量,從而降低污染物排放,也降低了生皮的制作成本。
周永根還算了一筆經濟賬,以年產30萬張裘皮計算,技術革新后企業用水及污水處理費用可節約15.86萬元。同時,通過新工藝有效改善了皮革的品質,其附加值也提升了三分之一,企業由此每年可新增產值156 0190 2607多萬元。
位于海寧綠色生態皮革工業園的浙江福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先后派遣員工去意大利、巴西等國家,學習國外先進的制革理念以及環保治理系統,采用了先進的保毛脫毛法以降低BOD(生物耗氧物)、COD(化學耗氧物)的排放,并通過灰液、鉻液循環系統,使污水排放量降低了70%,廢鉻液回用后做到鉻液零排放,其“灰堿液廢鉻液處理回用零排放的制革技術及處理裝置”獲得了國家專利。
事實上,在國家倡導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以富升、福地為代表的皮革企業取道低碳經濟有其前瞻考量。
皮革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草案稿)指出了皮革行業的發展目標:水循環利用率比“十一五”末期提高10%,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減少10%,氨氮排放減少20%,廢水排放減少10%,實現固廢無害化處理。*近出臺的浙江省制革行業整治方案中,則提出了更加嚴厲的整治措施。
海寧市政府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制革企業轉型升級營造了良好環境。據了解,自浙江省皮革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掛牌運作以來,海寧已投入財政科技資金8400多萬元,用于創新平臺的硬件及軟件建設。與此同時,政府積*鼓勵扶持有條件的優質大企業,淘汰壓縮無能力治理的劣質小企業。通過近年來的整治,全市制革企業從原來的17家壓縮到目前的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