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2-06 來源:互聯網
生物和人類都可能面對低氧的脅迫。在高原或特殊環境生活的生物和人類都發展出一系列適應低氧環境的對策,比如提高氧氣的運輸效率或增強氧氣的利用效率。腫瘤細胞也會造成局部缺氧狀態。大量的研究證明低氧誘導因子(HIF)和壓力響應因子(NF-kB)均參與了生物低氧應激和適應過程。
昆蟲的氧氣輸送不依靠血液,而是通過發達的氣管系統直接將氧氣輸送到各組織和器官。它們除了使用與其他生物類似的機制適應低氧環境外,是否還存在獨特的適應機制呢?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研究組的研究發現,胰島素信號通路調節了飛蝗對低氧的適應過程。
飛蝗是世界上分布*廣的昆蟲,在青藏高原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種群,在大約九萬年前與平原種群產生了分化。西藏飛蝗的體型明顯變小,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形成穩定種群。全基因組重測序結果發現,一個抑制胰島素受體活性的磷酸酶(PTP1B)編碼基因PTPN1在高原種群中發生突變并顯示正向選擇效應。該酶通過對胰島素受體去磷酸化來抑制胰島素通路的生化過程。平原飛蝗低氧處理后該酶的活性增強,從而加強了對胰島素通路的抑制進而產生低氧應激反應。相反,西藏飛蝗體內該酶蛋白突變導致個體能保持相對穩定的胰島素通路活性,使糖代謝保持在正常水平,從而適應高原缺氧狀態。這啟發科研人員,應對低氧應激反應也可通過調整血糖的利用和代謝來克服高原反應。這項研究也對低氧相關的疾病,如肥胖導致的胰島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的治療、腫瘤化療處理等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該項工作以Genetic Variation in PTPN1 Contributes to Metabolic Adaptation to High-Altitude Hypoxia in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s 為題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18-07529-8)。動物所博士生丁玎為**作者,中科院院士康樂和副研究員陳兵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地區間合作項目(31661143048)和面上項目(31472048)的資助。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