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7-20
根據國家法律和相關標準要求,微生物指標為產品出廠必檢項目。而當前國家標準檢測方法由于檢測周期長,對檢驗人員能力要求高等原因,在食品企業內沒有很好地開展,而在巴氏殺菌乳和發酵乳等保質期短的產品出廠檢驗中,不進行致病菌檢測已經是行業潛規則。
現行食品安全微生物學檢驗國家標準基本以培養分離法為主,而這些檢測方法由于人為干擾、交叉污染及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會對檢測造成較大風險:可靠性較低、重現性較差、周期長、依賴專業人員的判斷能力和從業經驗等主觀因素,耗費人力物力,導致檢測風險變大而效率變低,妨礙了標準化質控管理,降低了用戶出具報告時的自信心。調研發現,現行標準的執行存在以下困難:
1.人為干擾:大量人工操作、主觀判斷因素等導致批間差異較大,缺乏重現性。
2.交叉污染:微生物環境、人員、器具和儀器之間易產生交叉污染。
3.經驗缺乏:專業人員的培訓困難、耗時;同時實驗室檢驗人員的資質、經驗和主觀判斷力也*大影響了數據可靠性和檢驗結論的正確性。
4.方法局限:
1)靈敏度和特異性低,漏檢率高:如沙門氏菌檢出率比分子生物學方法低12.5%,大腸桿菌O157:H7檢出率低45.3%。國內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監測能力有限,漏檢率*高。WHO顯示,發展中國家的漏檢率>95%。
2)培養基質量:國內的培養基質量層次不齊,影響檢測結果。
3)食品種類對檢出結果影響大:檢測結果易受抽樣品種和抽樣量影響。目前許多檢測法都沒通過權威機構的方法確認,可靠性得到不到保障。
4)背景菌干擾或目標菌的狀態問題突出:目標菌受背景菌干擾或處于非典型狀態,很難被培養和檢出。某些目標菌表型和血清型復雜,陽性菌落易被忽視或難以確認。
5.任務繁重:工作量大而集中。
6.人力、物力、時間成本大:傳統法檢測致病菌需要3~5天才能得到初步結果,無法滿足大工作量和處理突發事件的需要。
對乳品企業而言,自身的環境監測和生產過程控制比樣品檢測更為重要。確保廠區內潔凈作業區的設施和環境不會對產品帶來微生物污染,才能真正保證產品安全。而傳統的方法很難滿足微生物風險評估、監測和污染溯源的需求。面對日益嚴峻的微生物風險的挑戰,面對如此之多棘手的檢測難題,面多越來越嚴格的法規要求,乳品企業急需基于DNA分析技術的高效檢測設備以滿足未來的應用需求。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